“我这几天与清华、北大的计算机教授郑纬民和李晓明先生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大学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急需要改革。比如已使用几十年的微机原理已过时,需要用嵌入式处理器课程来替代。”在日前2009英特尔大学峰会的记者会上,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徐国治对《国际电子商情》记者说道。
“中国从1956年开始设立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到如今已有847个专业点,涉及598所大学。现在计算机领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行业细分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科都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我们正在考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改革,比如分类培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李晓明对笔者说道,“另外,嵌入式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在让我们思考课程的改革。比如如何将电子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起来?国外就出现了一种计算机工程专业,我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结合方式。”
徐国治指出,学校课时有限,很多厂商都希望在学校设置嵌入式课程。“嵌入式课程不仅仅是讲课。”曾主导过多次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的徐国治教授对于嵌入式课程的设置非常有体会:“我的观念是一半上课一半实验。”他说,“另外,我们以前看到的嵌入式教材全部是ARM的,英特尔的东西很少,所以英特尔要抓教材。”
“此次峰会上我们宣布启动‘嵌入式大学合作计划’,明年将在大学全面推出基于Atom的嵌入式课程。”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在会上表示,“同时,我们与大学的合作将推向更多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随着产品范围的打开,如果还沿用原来的模式,是不可行的,必须探讨更新的模式。”此次峰会上参会的人员也以计算机系的教师为主,明年的峰会将会邀请更多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教师,这将是一个新的趋势。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乃琦也表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急需要改革。“原来我们专业的设置是面向制造计算机的,特别是大型的计算机,比如国家的银河计算机。现在有更多其它方面的需求,而很多其它专业也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我们都在思考计算机专业本身如何发展。”
事实上,在今年的英特尔杯计算机多核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第一和第二名的大学生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一个是学数学的,另一个则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他们编的程序运行速度超过了其它众多计算机专业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