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无所谓胜利


  重新凝视流离战乱。龙应台推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书,借由平凡百姓口述,重新凝视那个改变全球华人命运的年代。 

  酝酿十年、闭关一年,龙应台完成追溯过去60年时代命运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昨天新书发表会上她忍住泪水说:“这七年我父亲过世母亲失忆,我发现我对他们以及那一代的人其实都不认识,但那扇门已永远关上了,所以我决定动笔,用文学的方式对这一整代已剩下不多的人,做一个致敬与告别。”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昨天,龙应台扶着几位满头白发的长辈一同出席,他们是这本书的主角,也是她在写作过程亲自采访过的人物——他们是12岁就从家乡舟山被抓上船,成了少年兵的桑品载;从新几内亚日军战俘营幸存下来的老兵利瓦伊恂;从抗日打到国共内战的林精武,以及目睹家乡济南城破的卢雪芳。

  用文学书写 对上一代致敬与告别

  而柯景星曾在婆罗洲当日军俘虏营的监视员,当时服从命令处决战俘,在战后反被判刑;来自台东卑南乡的少数民族民众陈清山和吴阿吉,一起加入国民党军队到大陆打仗,先后被俘成了解放军,50年后才回到家乡,吴阿吉因为“8·8”水灾家园被冲毁,无法前来出席。

  写作过程中,龙应台为搜集史料跑遍了三大洋五大洲,更上山下海、求助各种单位,才一一发掘出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将那个时代生死契阔的流离经历写成这部书,像是她好不容易从一串新几内亚拉包尔战俘营的名单中,联络到老兵利瓦伊恂,却听见他说:“我知道为什么我所有的同伴都死光了,只剩下我还活着。因为,我在等这一通电话。”

  发表会现场也播放了王小棣导演随行拍摄、龙应台与受访者访谈的片段,在他们满脸风霜的脸上,埋藏的尽是那身不由己的战争记忆。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书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马乱中离开淳安家乡为起头,“美君”就是龙应台的母亲;“龙应台”的名字,代表她是离乱中第一个出生在台湾的孩子。

  战争根本无所谓胜利

  龙应台说,写作一开始,她关注的是1949年前后流离到台湾的那200万人,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对这块土地上原来已经存在的600万人所知更少,他们甚至比“外省老兵”更弱势无声,因此采访也随之转向,她到台湾乡下庙口、榕树下、河流边,倾听那些老人家的故事。

  “他们代表台湾社会里,一个个从未被打开的记忆黑盒子。60年来,我们竟没有问过这些身边的人,你心里的痛是什么?如果伤痛的黑盒子没有打开,就会继续造成彼此的怀疑和政治的斗争。”

  她说,“所有创痛都应该被温柔治疗,即使60年后也不嫌晚。”1949年对撤退到台湾的外省人,以及曾经为日本打仗的台湾人来说,都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多年来它始终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创伤,“我在书中没有区分本省和外省、解放军和‘国军’,战争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胜利。”

  打开记忆的黑盒子 了解彼此的痛

  在香港大学提供的写作室里,龙应台度过一年“六亲不认”的写作日子,虽然过程孤独,但她说:“写作时所有的灵魂都跟我在一起,这感觉非常深刻。”这本书同时也是她与19岁小儿子飞力普的对话,以说话的口吻、感性的表达取代历史大叙事,“希望写给年轻人来读。”

  “远离了1949年的价值观,我们的上一代逐渐发展出温柔的、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深情的致谢和无尽的感恩,起点就是,说一声深深的对不起。”

  

  (文: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