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规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1]
区域卫生规划作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它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学关于政府宏观调控的意义、作用和手段的理论。
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的配置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分散性,它对于市场供给与需求宏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公平竞争、公平与效率关系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现代市场经济都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即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下,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失灵通常指下述两种情况:一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结果未能使市场经济本身正常运转,反而导致了经济的失衡和混乱。二是指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或根本就不能发挥这种功能,反而成为资源配置优化的某种阻力。这个问题在卫生领域尤其突出。
卫生服务领域利用市场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经济学对最优配置状态下定义如下:
如果在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再增进必然使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减少,那么,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
但是,上述最优资源配置的总体均衡理论要以下述假设条件为前提方能成立。
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的假设 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内容、商品的质量和衡量标准有完全充分的了解和对称的知识。在卫生保健领域,那就是说,假设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与医师对称的知识。
2)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 就是说,每个经济当事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按价格信号决定自己的生产与消费,而不能以任何手段操纵价格。在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计划定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师乱开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师乱开价乱收费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而且,目前实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患者事先不能知道自己购买的医疗服务总价格是多少。虽然,一次挂号、一项诊断、一包药品的价格是计划价格,但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每住院病人收费水平却可以受到不良行为的操纵。
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 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只会不变或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增加产量不会增加收益。例如,卖菜的农民菜摊子再大,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增加效益。卫生领域,就是说医院增加床位,增加住院日,重复多次就医,多开药品,只会增加医院成本,不会增加医院收益,那就是具备了最优配置资源的条件。
4)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的假设 就是说,经济当事人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不会对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任何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5)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假设 即人们可能相互达成自愿交易协议,增进彼此的福利。
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的假设 即个人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能符合最大限度增进自己福利的目的。
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优配置定理的提出,一方面论证了市场经济下达成最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市场机制发挥最优功能有赖于若干重要的市场条件。从而从反面证明了市场机制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上述前提条件非常特殊,在许多情况下很难成立。
许多商品交易,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与衡量标准有大致对称的了解,因而两厢情愿的买卖可以增进彼此的福利。但也有很多交易,双方对于商品的知识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卫生服务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不识货的一方就可能被识货的一方占便宜。这样的交易就可能以损害一方利益为代价而使另一方得益。
自由竞争是一种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由竞争谈何容易。如果只有几家供应商,甚至独家垄断经营,他们就可以操纵物价,牟取暴利。形成市场垄断的原因之一,就是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大生产具有优势,从而可以“以大欺小”垄断市场。卫生服务领域的垄断趋势尤其严重。从技术上看,专科建设和技术权威是必要的,但在经济上,如果按市场机制运作,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当事人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不会对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这种假设在许多情况下也是不能成立的。外部经济效应在卫生服务领域更是到处都有,预防接种利已利人,但如果完全按市场原则办,就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参加;传染病的防治,例如结核病的防治,可以控制传染源,利已利人,但也有人不愿参加治疗。企业职工小病可以大养,损害企业利益,大病不及时治疗影响企业生产。因此,合理及时的诊治病人,不仅有利于职工个人,也有利于企业与国家。
公共物品与劳务可以说是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极端情况。卫生服务领域有许多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公共物品或带有公共性质的公益性的物品。这种公共物品是市场上无人肯提供的,因为对提供者无利可图。
最后,假设经济当事人是完全理性的。这里的所谓完全理性就是个人利益第一,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但这一条件不仅因为有些人水平不高不能充分认识个人利益,还因为有些人道德水平很高,并不是处处从个人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总之,卫生服务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所引起的。
卫生领域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卫生资源的拥有量与卫生服务总需求之间的总体平衡。这个总体平衡只有依靠政府制订区域卫生规划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实行全行业系统管理来加以实现。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卫生服务领域也是如此。所以政府必须继续承担中长期卫生计划的任务,只不过这个计划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指令性计划,而是通过信息预报、项目预算、行业管理、立法控制、价格引导、实现指导性的区域卫生规划。市场机制很难进行卫生领域资源结构的调整与重组。特别是市场机制不利于公共卫生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不利于把卫生工作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市场经济国家,无不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区域卫生规划推动全面健康保障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市场机制不能正确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有效利用。由公共物品本身性质决定,象卫生防疫等社会公益性很强、具有较高经济效率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是无法调节的,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政府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才能实现。
市场机制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社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应该鼓励公益性外部效应,限制公害性外部效应。但靠市场机制难以达到上述目的。因为,外部效应的存在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不一致,发生外部正效应时,给社会带来的效应,个人却不能得到报酬,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给社会带来危害,但个人却不必为此支付补偿损失费用,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无能为力,卫生服务是典型的有外部效应的领域。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卫生发展会使收入分配不公,卫生服务是一个公平原则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人人享有健康与保健的权利,就是公平原则,卫生服务要为人民的健康保障服务,特别是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病人、妇女与儿童,对这些易受伤害的人群的关怀与照顾是无法以市场机制为调节手段的。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市场的功能及其失灵,是正确理解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卫生服务领域,市场失灵是大量的、普遍的,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克服的。因此,只能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它来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作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补充,而决不能盲目的不加分析的鼓吹市场化,削弱卫生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除了市场失灵之外,政府宏观调控的另一个理由,是所谓“合成谬误”现象所引起的市场经济宏观失控。有些事情,从微观上看都是合理的,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办,在宏观上一合成,就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各式各样的投资热、建房热、各种各样的大战:CT大战、核磁大战等。政府给医院政策,医院有了政策都大战,使卫生总费用失控,就是合成谬误的例证。这时候,政府就应伸出“看得见的手”利用区域卫生规划进行宏观调控。
(杜乐勋)
[1] 1998年,卫生部卫生经济网络决定在北戴河和大连先后举办两次区域卫生规划培训班,聘请杜乐勋、宋文舸。任苒、王梅四人担任授课教授,由杜乐勋任教学组长。本文是本书作者讲述时编写的教材的一部分。曾经发表于《中国卫生政策》199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