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历任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老师都有同感:教会学生解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中应用题比较过关的只是部分,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是望而生畏的。并且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点,也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三年级应用题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而《新课标》的基础理念是:“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这项目中定下的学段目标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片断一
出示信息:“裤子28元”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 倍”
师:你知道什么?
生:裤子28元
生: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 倍
师:谁是3倍?谁是1倍?同桌互相讨论…
生:裤子是1倍,上衣是3倍。
师:你能画线段图表示1倍和3倍吗?试试看。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并指名板演
裤子
上衣
再出示信息 “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师:一套衣服包括什么?
生:裤子、上衣。
师:已知什么?
生:裤子28元
师:根据问题分析: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板书: 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师:分小组讨论,师巡视…
生:我先求上衣的价钱,用28×3=54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因为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 倍。
生:我先求裤子和上衣共有几倍,用1+3=4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裤子是1 倍数,上衣是3倍,一共正好是4倍。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正确率达90%以上。
…
|
小华
|
小力
|
第一次
|
54下
|
62下
|
第二次
|
|
|
合 计
|
|
|
片断二: 是裤子的价钱
出示信息:“小华说我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跳8下”
“小力说我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跳3下”
师:你知道什么?找一找,能不能把小华和小力跳的分开找,
为什么?
学生找,并指名回答
师板书: 小华 (已知) 第一次 54下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跳8下
问题 (1)(2)
师: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分小组讨论…
生:我先求小华第二次跳了多少下54+8=62(下),再求合计数54+62=116下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小华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跳8下
生:我也是先求小华第二次跳了多少下54+8=62(下),但合计数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用54×2=108(下) 再用108+8=116(下)
师:讨论用这种方法求合计数是根据什么理由算的?…
生:先把第二次看成与第一次同样多,再加上多出的8下。
……
反思:
在片断一中,我是利用线段图启发学生,让他们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从线段图看出裤子是1 倍数、上衣是3 倍数,一套就是4 倍数。一倍是28元,4倍就是4 个28元。我还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一套衣服包括裤子、上衣”求一套衣服的价钱,必须知道裤子、上衣的价钱。因此要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同时让学生明白“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接着让学生讨论,根据问题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在片断二中,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