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定”“三最”可成全国典范?


武汉“三定”“三最”可成全国典范?


柏文学


    武汉市编办昨日透露,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加速推进:全市46个部门和单位的“三定”(定主要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方案框架已基本敲定,改革目标是: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城市之一。(长江日报9月7日)


    “小政府,大服务”,是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目标。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方向,更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结果。因为机构臃肿、人员超编的痼疾由来已久,臃肿-精简-再臃肿-再精简-又臃肿,成为一种螺旋式上升“挡不住”的循环运动。现在又到了不得不“再精简”的周期环节。如果武汉的“三定”“三最”能够成全国的成功典范,可望暂时摆脱耗散性结构的循环周期。


    这次武汉市启动第6次政府机构改革动了真格。市政府直属行政机构将由56个减为46个,3年内全市将消化4000多名党政机关超编人员,截止去年武汉已将审批项目由几年前的2212项减为196项。然而回忆以往各次政府机构改革,每次都是动的真格。为什么后来又功亏一篑了呢?这其中究竟暗藏着什么“穴位”没有点到呢?如果找不到这“穴位”,本次真格依然将功亏一篑。


    首先要认真回顾事实真相,解剖“麻雀”。精简了的机构是怎样一步一步臃肿起来的?超编人员是怎样一个一个通过哪些环节进入政府机构的?设置新的政府机构,是否有法定程序?是什么样的程序?这整个程序的各个步骤是否严谨、科学?超编人员将纳入进入政府机构有没有章法?是什么样的章法?这章法是否严谨、科学?对于违反程序和章法者,谁问责?怎么问责?


    网友们不放心的是,“消化4000多名党政机关超编人员”。这“消化”是什么含义?打算用哪些方法消化?这些都该公告与众。如果换汤不换药,这个部门撤销了,在另外一处设置一个临时机构进行“消化”,然后让这个临时机构永久化,那么,总体上不但达不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跌入乱折腾并降低效率的陷阱。人们期待政府精简机构消化冗员的全部信息。


《武汉将削减13个市直机构 精减4千超编者》
http://news.163.com/09/0907/01/5IIR05V6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