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策划--明天我们将怎样做教师之二


昨天记忆篇

      60年代—80年代 从“臭老九”到英雄

教师节设立前的中国教师进化论

□本报记者 冉阳

   “臭老九”是一个让年轻一代十分陌生的名词,人们只是从历史课本和上代人的回忆中找到这一词汇。然而,它却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更是当时中国教师的代号,教师戴着这顶沉重的帽子达二十年之久。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巨大,从那时起,很多老教师突然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而且是一个“高尚的人了”。

    春蚕、蜡烛再度被人们记起,奉献、付出从此重新成为主流。我们感谢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把一批人从社会底层救起,让他们完成了由“臭老九”到英雄的蜕变。

     想起那首熟悉的歌: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 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 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啊,每当想起你您, 敬爱的好老师, 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 培育新一代辛勤的园丁,今天深夜啊灯光仍在亮,呕心沥血您在写教材,高大的身影映在您窗上 ..........

     这熟悉的旋律,一直唱到如今。

50年代

                         年代标签:“在贫穷中富有”

 从建国前过渡到建国后的教师基本属于私塾先生和新派教员的结合体。根据父辈的描述,那一批人是最受尊重的。一位老教授在博客中回忆:“在我们村,几乎每一家有了孩子都要去找村里的被尊称为“二先生”的老私塾先生去起名字,当时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何等荣耀啊!”其实这种尊重并不鲜见,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那时的红白喜事都会找找“先生”写字,人们的生活似乎离不了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师。也许,那时的教师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在道德的世界里应该是很富有的。

                     年代故事:老师帮助群众扫盲

梁婉娜是邕宁第一中学老师,1952年走上教师讲台。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子住,她跟另外一位单身的老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小单间里面。自来水是肯定没有的,需要用水,就只能靠学校的工友每天帮忙挑来一担,伙食也不能自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食堂开饭,每个月交8元钱,可以管一个月的伙食了。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一个月28元的工资来说,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了。那时候,比她年纪大一点的老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

50年代搞扫盲,每个老师都有任务义务帮助群众扫盲,每天除了正常上课,老师还要额外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一些不识字的群众、妇女上两个小时的课,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老师们还要下乡支农一个月,在村里跟农民一块积肥、割稻谷、收稻子。

60年代

年代标签:“臭老九”的悲惨记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大潮袭来,在那样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迫害、地位低下的大环境下,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被贬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社会上称之为“臭老九”。当时的“臭老九”们连一个供销社里普普通通的售货员都不如。那个年代,教师绝对是穷的。

可是,那个年代的老师们并不因为穷酸而没了自尊,也不因为这个“卑微”的职业而失去对事业的热爱。教师除了在学校里教学外,每周还要到各生产队去宣传,辅导农民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称之为“政治夜校”。那时教师常念的是:“我爱毛主席,我爱天安门……”,在那些“学工学农,兼学别样”的日子里,党叫你干啥就干啥。

六十年代的老师“上山下乡”,夹着“走资派”的尾巴,背着“臭老九”的名声一路走过那些艰难而别样的岁月。

                        年代故事:那时候老师是怕学生的

方永昌是河南淮河东路小学退休教师,19岁就成为原铁11小的一名老师,从教3年,他就遇上了文革这个“老师怕学生”的时期。

“1966年是一个分水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地位的变化。”方永昌说。刚当老师时,方永昌经常去家访,多数时候都能享受到茶叶水或者白糖水的待遇。“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待遇了,从中可以感受到社会对老师的那种尊敬。”

然而,1966年学校30多个教学班都停课了,但方永昌所带的班级成为校内少数几个坚持上课的班。“我经常对孩子们讲,人不能没有知识,小学教给他们的是最基础的知识。”

但是,方永昌和他的同事们还是都受到了冲击。有一件事让方永昌至今难忘:当时老师们习惯在办公桌下面放一个暖水壶,一次壶里的水被学生倒掉,竟然被灌上了尿。

老师地位的降低也影响到了方永昌的终身大事,直到26岁那年,他才托人从农村找了一个对象。

70年代

                       年代标签: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代

 

70年代走上教师讲台的人,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承载了过去年代人的部分苦难,又幸运地迎来改革开放,他们的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不过,70年代物质生活是贫乏了点,但教师们却一直保持着一种优良传统,那就是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乐于奉献,热爱学生。不管是谁,只要走上讲台,全部精力都会投入到讲课中。

                     年代故事:穿着军装上课

徐亚陵是广西医科大学附中校长。1976年走上讲台,那时的月工资是36.5元。当时,最时髦的衣服是军装和制服。徐亚陵回忆说:“那时,我的换洗衣服就两套,都是军装。天天穿着上课和劳动,自己自豪,别人也看得顺眼。不过,女孩子嘛,爱美之心还是有的。有时,我就自己做些衣服,每当穿着自己缝的棉布衣服,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徐亚陵还记得自己刚调到医科大附中的时候,穿着一双银灰色的半高跟凉鞋去上课,一路上老是有人盯着看,自己感觉也很“另类”,于是第二天就不敢穿了,换了双黑色平跟鞋。

80年代

                         年代标签:有什么比教书育人更神圣?

80年代初,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已然渐渐形成,当上一名人民教师是件自己自豪别人羡慕的事。尤其是在很多农村,社会上许多有志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纷纷投身到教师行列,而当时在校学生较70年代多得多了,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很大,而政府财政又不允许这么多的教师都转成公办教师,所以庞大的民办教师、代课老师便成了那个时期惹眼的风景线。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成立。教育界欢呼雀跃,社会对教师更是刮目相看,教师不但政治地位扶摇直上,经济上也令人艳羡了。不是因为收入高,而是因为收入稳定。                    

          年代故事:电影里的教师故事

  80年代,以歌颂教师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开始大量出现    。无论是80年代初的《苗苗》,还是反映80年代优秀教师的《烛光里的微笑》,都给那个时代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教师印象。老师们高尚、敬业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苗苗》是一部1980年出品的描写教师的经典影片。影片中,由李羚扮演的韩苗苗被分配到实验小学当教师,满怀热情的她却遇到了一群淘气的孩子,苗苗感到受不尽的“窝囊气”,向学校交了请调报告,但同学们已经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苗苗最终留下来,决心做一个为祖国培养幼苗的好园丁。影片结尾时,苗苗老师的台词很多人仍记忆犹新,“我知道当一个好老师很难,校长曾经告诉我,当老师的奥秘是心,我慢慢才懂得,这是一颗爱孩子的心。”

而在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小学教师王双玲,虽然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却毅然接了一个乱班。她一次次对学生的关怀、慈爱,感动了孩子们的心,使问题少年从道德的“悬崖”走向“思想”的平原。主人公王双玲的教师形象就像这部影片的片名一样,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在一片温暖的烛光里,永远地微笑。

 

延伸阅读

              我国教师节的演变
  6.6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10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