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大的哲学上来说,经济高增长和结构调整并不矛盾,但对于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选择来说,这的确是现实问题.数位政府高官近日明确表示,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忍受经济增速适当放缓之痛,以加大结构调整的实施力度.
而鉴于中国沿海、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面临的调整压力更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反而因此扩大;同时,由于中国长期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正在调整,服务业的发展则又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与机遇并存.因此,财政部长谢旭人、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会议上,所做的中国继续采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表态,无疑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些亮光.
宏观经济学家们也指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的调整与中国的调整并非一个概念.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服务业,最领先的科技、信息产业,屹今为止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而中国过去更多依靠的是投资与净出口拉动增长,尚未形成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因此,以巨额投资促增长可能惠及全球经济复苏,但或会为自身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如果想要增长也很容易,把结构放一放,上些项目就行...,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周六在中国银行家论坛上说.他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形成共识,就算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一些,也要搞好结构调整."
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S: 行情)(0939.HK: 行情)董事长郭树清则回应说,对上海这样的地方来说,也许低增长速度是一件好事情.只有在放慢增长速度的情况下,才更利于调整结构.
他并指出,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在沿海地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没有很好地实现向内地的产业转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太偏爱这些企业了,害怕转移过程中会降低经济增长.
"所以这个结构就一直没有调整.现在必须是要花更大的力气在结构调整上,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在将来陷入一个停滞."他说.
上海市一直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GDP增长处于中国各省市的前列.但2009年一季度,上海的经济增长骤降至3.1%,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低水平.上海的资源容量、环境条件、土地各个方面的资源的限制,都迫使上海要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其来自于制造业的增长将逐渐乏力,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级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增长,正成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新动力.
**"美国之优"与"中国之忧"**
经济不平衡是直接导致金融危机并产生此次经济衰退的根源,因此,全球在大胆实施经济刺激政策的同时,也努力将调整经济结构当作中长期政策考虑的重心.特别是以超常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数年的美国,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问题.
"危机以後,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同时都面临着各自的转型任务.但是中美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国的转型任务是很不一样的,相似的地方很少."郭树清称.
他说,"美国的金融业总量会收缩,消费方式会有所改变,但美国以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美国仍为世界最强大经济体的现状没有改变."
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副行长朱民也指出,经过金融危机此役的洗礼,美国的金融实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可能更加稳固.他预言美国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帝国.
可以说,美国的调整更多是集中于总量上,并未伤筋动骨,危机过後将再度稳步前行;而中国却面临长期依赖的发展模式产生动摇的危机,政府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并保证各项政策出台的科学性.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牟新生曾撰文指出,金融危机後政府实施的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方向性问题,但着力点应该是在"调结构"、"扩内需"上下功夫,一味追求投资拉动增长,甚至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重复建设的发展思路,恐怕难以为继.
当前,对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利弊的审视,或者就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反思.此前,中国国务院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实施过程中,首次提出要防止部份行业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
所以, 郭树清指出,这个时候,降低一些经济增速,也许并不是坏事."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强我们的核心技术发展."他称.
**莫把GDP当目标**
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发展外向型经济、破除福利分房制度...,这些改革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令中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
"GDP增长应该是各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而非目标."国泰君安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林朝晖如是说.他认为,GDP只不过是全社会经济活动最终结果的一个数据体现,不应本末倒置.
屠光绍就指出,上海下一步将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来,只有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到位,取得进展,才可以保证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已有迹象显示中国的财政财策和货币政策正在向消费、科技创新、并购重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等方向转换.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周日则透露,国务院正在审议鼓励民间投资的20条新规,包括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减轻民企业税费负担等若干方面.
财政部最新政策则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完)
中国经济“闯关” 须忍受结构调整中的增长放缓之痛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