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为人师表?
文/杨明文
为人师表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常做常新新的课题,是文化教育领域地老天荒的灿烂星光,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古往今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古代没有“为人师表”这个专用术语,《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里也没有这个词条。但是,从孔子时代,就有了与“为人师表”同义或近义的表达。“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些话语里,我们不难领会出为人师表的含义。
有研究者认为,“师表”一词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其意思与“师范”同,是指学习的楷模。为人师表本是对“官”、“师”的共同要求,为人师表就是做人的楷模、模范、典范,代表积极健康的道德精神,丰富渊博的学养,勤劳奋斗的风发意气,公道勇敢的正义品质。只是到了现代,为人师表才主要用于对教师的要求。
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教师不同的使命,“为人师表”也有其不同的内涵。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学生们读书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但老师还在独自“大声朗读着”他得意的“美文”,而且摇头晃脑,如醉如痴。这是鲁迅笔下的“迂腐”、“潦倒”的师表。
“一身平价布,两手白墨灰,三餐吃不饱,四壁卷子堆,五更灯早起,六腊战争危,七天忙不了,八面债主追,九泉离不远,十殿见阎君。”这是旧时代“穷困”、“朝不保夕”的师表。
今天,国家和人民尊师重教,教师生活稳定,工作环境大大改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也日渐提高。可是,新的形势对教师的为人师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教师节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同时强调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新意:“传道: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传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
有一首小诗,曾经这样诉求了对“师表”的渴望:
如果我是一只孤单的雁,
我要你眼角中蓝蓝的天;
如果我是一条忧郁的船,
我要你心灵深处坚实的岸;
如果我是一缕无踪的云烟,
我要你手中那把封闭的伞;
如果我是株艰难的蔓,
我要你屋下宽宽的檐;
……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为人师表呢?打开互联网,输入“为人师表”四个字,在百度里一搜,用时0.001秒就找到相关网页约1,560,000个。关于这方面的垃圾扯谈不少,但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高论宏论精论也颇多。太专业,学术味太浓的,大众读来费时,想起伤脑,过眼就忘了。根据我的从教经历和对当下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我把教师怎样做到“为人师表”概括为四句话,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宽厚仁爱的道德修养;
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勇敢机智的应变能力。
首先,宽厚仁爱的道德修养。这要求教师要有宽阔的胸襟,厚道的品质,讲仁义道德,有爱心。“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是父,就要懂得爱子;是师,就要懂得爱学生。同时要树立平等观念,把学生当成朋友。万事德为先。在师德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一个老师的眼里容不了“沙子”,遇事常钻牛角尖,斤斤计较,心中常播仇恨的种子,那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遇什么都不顺心。怀着这样的心境,连做常人都成问题,莫说为人师表了。所以,宽厚仁爱,是对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进行的最起码的道德修炼。
其次,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教书”的途径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首先,教师要自我积累。即使达不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至少要熟练掌握自己所教的学科。其次,要研究备课。钻研教材——熟练掌握知识;研究学生——因材施教;选择教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再次,进行教授。既要循循善诱,鞭辟入里,又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第四,要批改作业,熬更守夜。第五,要讲评作业,言简意赅,抓准要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些过程是长期的,又是周而复始的,就像《古诗十九首》里的“行行重行行”,要有不厌其烦的心态才能做到。
教师的知识需要继承,更需要更新。要随时汲取新鲜的营养,了解理论前沿,掌握学科动态,没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无法做到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来源于艰辛的探索和勤奋的思考。“赠人以鱼,聊供一餐之养,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诲人不倦的过程,也正是“授人以渔”的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的过程,进行创新示范的过程!
黑格尔说:“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诲人不倦的伟大事业,更离不开激情。
第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对教师为人师表中“执业”的最低要求。知识是一片海洋,任何人都不可能游到对岸。知识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知识这东西也不是随便可以教“好”的,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更不能浮躁。释疑解惑的时候,不能误导乱导,拿不准的东西最好不要乱说乱讲,不要打肿脸充胖子,瞎唬一气。要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看到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勇气。
朱永新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一个理想的教师,也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四,勇敢机智的应变能力。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勇敢,代表着维护正义,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机智,代表着处理问题的策略和办法,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严蓉、李开、蒲斌、张米亚、吴忠洪等,这些老师是勇敢的化身,是大灾大难面前的民族之魂,他们的名字已成为舍生取义的符号!这样的“师表”,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但是,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制度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的病毒时不时悄悄地攻破学校的“防火墙”,感染着原本圣洁的精神家园。由于体制的原因,有的决策也影响到教师的利益。就说当前最现时的例子吧: 涨了,教师的工资出现了第一次低于 。对具体利益的诉求,你是骂娘,还是去寻找适合的解决渠道;你是在学生面前发牢骚,还是用智慧的头脑通过调研等形式来反映给决策部门……这个时候,就直接考验着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艺术,它也将深刻地导向着学生学习你的什么品质:草率,鲁莽,缜密,机智……
有一些老师,除了会骂人外,似乎没有什么特长。在网络上讨论问题,也会破口大骂,缺乏冷静的头脑。这确实有损老师的形象,做不了“师表”。
总起来说,此四点,主要从“道德”、“敬业”、“治学”、“应变”四个方面谈了老师的为人师表。一个老师,只要认真在这四个方面去锻造自己,磨练自己,做不了教育家,起码也是教育界的“精英”,算得上教书育人的“种子”——毫无疑问也是“师表”了。
其实,师表的传递是需要媒介的,它往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
在对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里,在对民族忠诚的感情里,在对厚重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里,在对学生深深的关爱里……无不体现师表!
在我们老师授课的一字一词里,在黑板上的一笔一划里,在讲台上叠印出的串串足迹里,在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里……处处印证着师表!
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2008年12月于双水
(本文曾在人民网2008年终策划《人民记忆——问教:谁伤害了人民教师?教师该如何为人师表?》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