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华北大论英雄”的势利教育


王淦生

眼睛只盯着个别名校,甚至将我们的基础教育假想成只为个别名校输送精英,只能将我们的教育逼上绝路。让个别人体验成功,而让大多数人品尝失败的教育绝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不能功利、势利到这种地步。

 

  某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所中学的老师,新近在网上晒出了一份他们学校对高中毕业班教师的奖励条例:每考取北大、清华一人,任课教师各奖励1万元;如果学生获得市高考状元,任课教师追加奖励1万元;如果学生获得省高考状元,任课教师追加奖励2万元。这份奖励条例,可以概括为以清华北大论英雄。

  经济欠发达而敢于斥巨资奖励高考成绩不凡的教师,足见决策者提高办学质量的满腔热忱和巨大决心。但将办学质量的高低与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数对等起来,思维未免简单。更重要的是,奖励是一项政策性、导向性的工作,不能理解为一种荣誉或财物的简单发放。以清华北大论英雄一旦成为教学工作中的政策导向,成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师生们万众一心的追求,其副作用不容小觑。

  北大、清华一年也就招收那么几千名学生,分派到各省市区,多则上百、少则几十,这对各省区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考生来说,实在是比例太小。为了这寥寥数朵名花能花落自家,许多中学首先便在抢占优质生源、挖尖子学生上下功夫,有的甚至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重点中学,以种种令人眩目的优惠条件争抢外地生源;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也只能采取重金留人的策略,这使得不少尖子学生成为待价而沽的角色。我所在地区,一些已经报名注册了的学生,还常常被其他中学中途策反,这给中学学籍管理造成了极大混乱。

  再就是这种瞄准北大、清华的育人模式,使得绝大多数重点中学都将拔尖提优当作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其举措之一便是划分强化班普通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将优质教育资源都施加在了那些有望冲击北大、清华的可塑之材上,而对一般学生则往往采取野生放养的策略,任其自生自灭。其结果便是优等生不堪重负,营养过剩;后进生营养不良,嗷嗷待哺。学生的两极分化便成了这类学校的通病。

  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试成了通向清华、北大的又一条重要捷径。实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抢得先机,获得保送与自主招生资格。这使得不少重点中学在应试教育寒雪上又加上了一层应赛教育严霜。近年来我就耳闻目睹过不少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打通门路获得某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甚至获得自主招生加分的事情。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本身就能见度不高,如果一些中学、家长通过各种手段、各种关系跑要指标及优惠条件得逞,只能毁了这项新兴的考试政策。

  其实,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眼睛只盯着个别名校,甚至将我们的基础教育假想成只为个别名校输送精英,只能将我们的教育逼上绝路。让个别人体验成功,而让大多数人品尝失败的教育绝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不能功利、势利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