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能作出准确的预测吗?
蔡律 于 2009-09-07 发表
张文祥评论 :
从定性到定量是任何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钱学森首先针对复杂性科学在中国的应用提出的,而且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研究中明确提出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由科学发展史已经揭示的趋势,并且这趋势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态进化论与宇宙学的合流,随着经济学在物理学原理从存在到演化的提升基础上的数学建模水平的飞跃,得到实现.
经济预测,从原则上说,正如其他领域如地震的预测一样,作为科学研究的本来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行与不行之间没有绝对不变的界限,只有现实的种种条件如由整体科学发展决定的该科学本身的发展水平约束下,由观察统计数据,分析框架,方法等的限制而存在的界限.
至于经济预测的对象特殊性,如林先生所强调的,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这决不是证明经济学只能在方向上做个预测的的理由.事实上,任何科学只能是实践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的形成的反映,这种反映一方面只能是落后于对象与自身经验积累的,另一方面又由于实践的能动控制,与对象规律性的相对不变性包括战胜老弟感兴趣的对称性,从而总能在实践可控制的对象变化情景中,就对象的变化进行种种预测.就此而言,经济学与其他科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林先生所强调的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如前所说,实质在于观察者的控制能力的限制,可以预见,如果有一天,全球计划经济得以有效实现----如前述宇宙-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生产-信用经济一体化,那么大量的“反身性”带来的预测困难就不会困扰我们了吧!
简言之,既没有离开创造性实践与实验的所谓预测,也没有离开预测的实践与实验,就此而言,从量子实验到索罗斯的股市运作概莫能外!!
社会预测是对控制不确定性的社会实践的预测!!!
感谢林永青的价值网,感谢蔡律的预测话题,我得以参与此次讨论,希望诸位能考虑我的意见.谢谢了!
附:
经济学家能作出准确的预测吗?
蔡律 于 2009-09-07 发表 |
发表者简评:
经济学家能否成为诸葛亮?
诸葛亮的智慧光芒仍照当代,他的思维预测方法仍值得借鉴。图为陆毅扮演的“诸葛亮”。
史有先例,诸葛亮预测“三国鼎立”为世人津津乐道:诸葛亮躬耕南阳,隐居隆中,“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文学艺术作品虽然作了生动的加工,但历史的演进证明诸葛亮的预测是正确的,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在我看来两点很重要,一是诸葛亮结交的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搜集天下信息,与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是好友,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精英人士信息多,古往今来许多大的决策都是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决策的。二是诸葛亮善于学习和思考,诸葛亮自幼受齐文化的熏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齐国重臣管仲、晏婴,其治国思想的基本线索就是管晏的“富国强兵,争霸中原”。在治国方略上,他充分汲取了齐文化的传统营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这两点今人值得借鉴。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邹至庄先生
由于中国近几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就股市、楼市、宏观经济常发表的“预测”与事实不符成为笑柄,不少人对经济学家能够准确预测表示怀疑。今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邹至庄先生《经济学家能作出准确的预测吗?》感觉耳目一新。
一个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是能够准确预测,正如一个优秀的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疾病一样。
个人认为有四点:
一是注重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掌握国情,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儒生俗士, 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司马徽语)。高高在上,不问苍生疾苦;闭门造车,预测焉能准确?掌握事实,就是要做科学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二是注重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如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数据有定位的,如各种坐标数据;有定性的,如表示事物属性的数据(居民地、河流、道路等);有定量的。数据的选择、类型、数量、采集方法、详细程度、可信度等,取决于系统应用目标、功能、结构和数据处理、管理与分析的要求。真实准确的数据是科学预测的基础,可靠的数据预测才可信。
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指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等的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科学理论显然是由现象知识与理念知识这样两大类知识构成的,前者从现象世界出发,是人类关于物质世界感性具体的经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后者从理念世界出发,是人类关于精神世界理性抽象的经验知识的反思和概括,科学理论中不仅包含着人类的现象知识与理念知识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经验知识,而且还包含着语言、逻辑与数学这样一些极为典型的人文知识。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而把理论运用解决现实问题更难。
四是注重创新思维。一位领导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邹至庄先生认为,经济预测一方面可以检验经济理论和模型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准确的预测结果也能为决策提供帮助,政府决策部门、企业家以及个人都可以从准确的经济预测中获益。运用规范的定量分析法和不规范定性分析法对经济社会做出前瞻性的预测,这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新的理念、视觉做出新的判断,这一点也很难,难,说明有价值。
蔡律 2009年9月7日
原文链接:
http://money.163.com/09/0907/08/5IJIUS09002534M5.html
查看 经济学家能作出准确的预测吗? 相关信息
最新评论共有评论 13 条
卫战胜 发表于 2009-09-07 16:18 1楼
从定性到定量是钱学森首先提出的。
卫战胜 发表于 2009-09-07 16:22 2楼
一个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实践智慧的基础上去收集数据的。这一点许多人都不明白。或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装聋做哑)
林永青 发表于 2009-09-07 17:43 3楼
我对经济预测有保留意见。我同意蔡先生的解读,经济预测只是大致可以看出一些方向性、趋势性的结论(这也是邹至庄所表达的意思);再具体的预测就只能是瞎编了(索罗斯 语)。
林永青 发表于 2009-09-07 17:57 4楼
-科学可以定量研究,而经济学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我不太相信定量分析。而且,我同意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更增加了定量分析的因难,更准确地说:根本不可能。
-索罗斯对于他的老师卡尔-波普尔推崇备至,如他的《开放社会》就是为了向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致敬,但索罗斯唯独不认同波普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采取同一方法论”的观念,索罗斯认为,社会领域(包括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之间总要互相作用;思想和现实之间,也总在互相作用。因此,一、反身性是肯定的;二、普遍的易错性也是肯定的。
-张维迎也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经济学家的预测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生计的需要,(更糟的是有个人利害关系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准确性。(大意如此)
[原帖] 卫战胜 2009-09-07 16:18
从定性到定量是钱学森首先提出的。
卫战胜 发表于 2009-09-07 20:00 5楼
我不反对蔡老师的解读。我也不反对林兄的解读。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是钱学森提出的。其特点是面对复杂的难题时,要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组成人机结合的智慧系统。它以人为主,将所需要的古今中外的有关知识、信息、数据,予以检索、激活、快速调集出来,启迪专家的心智,并通过民主讨论,让专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然后将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理论、知识、经验、判断、建议等,综合集成起来,用类似建立“作战模拟”的方法,将解决方案模拟试行,反复修正,以便能对复杂性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各子系统、各层次、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从定性到定量都能把握清楚,逐步集智慧之大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人的智慧由两大部分组成: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钱学森老先生认为:量智主要是科技,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研究量变到质变。性智是人文科学,从整体感受入手去理解事物,从“质”入手去认识世界。他强调的是科技与人文实践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左军认为:“过去,经济学为了追求科学性,为了与自然科学接轨,为了论证市场机制的完美性,对数学分析方法偏爱有加。殊不知,经济学的本质是思想,是寻求解释现象和提出对策的思维方法。因此,经济学改革的方向是从解释现象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出发,主要寻找实用的分析逻辑、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而不是仅追求数学逻辑的完美性。”这就要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注重数学分析方法转到注重解释现象和提出对策的方法。尽管如此这般。科技理性仍旧要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科学理性求真,价值理性求善、求美。就拿早期股权投资来说吧。所谓“定性”就是洞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和智慧,尽管最多这只能象“天气预报”那样的预测效果,但还是要有勇气去“实践智慧”。如果用财务数据去分析、去衡量,看上去很“科学”,但并不意味着“善”,也不会产生未来的“美”,当然这里的“美”更像“理想主义”。为什么要在实践智慧的基础上去“定量”呢?比如阿里巴巴在早期获得孙正义的投资,其实更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定性”而不是“定量”,但以后的日子里,阿里巴巴实际上逐步走向了“定量”。不这样,还能怎么样呢?
[原帖] 林永青 2009-09-07 17:57
-科学可以定量研究,而经济学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我不太相信定量分析。而且,我同意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更增加了定量分析的因难,更准确地说:根本不可能。
-索罗斯对于他的老师卡尔-波普尔推崇备至,如他的《开放社会》就是为了向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致敬,但索罗斯唯独不认同波普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采取同一方法论”的观念,索罗斯认为,社会领域(包括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之间总要互相作用;思想和现实之间,也总在互相作用。因此,一、反身性是肯定的;二、普遍的易错性也是肯定的。
-张维迎也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经济学家的预测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生计的需要,(更糟的是有个人利害关系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准确性。(大意如此)
蔡律 发表于 2009-09-08 00:08 6楼
很感谢林永青先生、卫战胜先生的富有“含金量”的点评,让我受启发。如果经济学家一切预测准确无误,这世界也会乱了套。根据已有的知识、见识、思维,从“已知”推测“未知”增强我们工作的预见性,预测是需要智慧的,当然也有许多错误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把守、分析。
卫战胜 发表于 2009-09-08 04:53 7楼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过渡显然可以被描述为人类所经历的一场最深刻的革命。由于封闭社会具有我们所说的生物性质,所以这个过渡必定为人们深深感到。因此,当我们说我们的西方文明源于希腊时,我们应当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希腊人为我们开始了这场伟大的革命,而现在这场革命似乎仍然处于开始阶段——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过渡。”
“如果我们想依靠别人来获得幸福,如果我们回避我们的考验,人道、理性和责任的考验,如果我们丧失勇气并且在文明协变之前退缩,那么我们就必须用我们对所面临的这个直截了当的决定的明确理解来增强自己的力量。我们是有可能回到野蛮中去的。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仍然成为人,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通向开放社会的道路。我们必须对未知、不确定和不保险的事情不断进行探索,使我们所能具有的理性,尽可能好地为安全和自由而制定计划。”
我们不做预言家,我们要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我们必须学会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尽量留意我们自己的错误。当我们抛弃了权力的历史是我们的审判者这种观念时,当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历史是否将为我们作证明时,也许就是我们可以成功控制权力之日。这样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证明历史,而历史正需要这样的证明。
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来说,“不伤害”(因此,“给年青人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以使他们独立于我们,并能够自我选择”)是极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尽管听起来是不过分的,但它的实现却有些遥远。但是,“更高的”目标,诸如“个性的全面发展”之类,却是时尚,这些目标是典型的罗曼蒂克,而且实在是荒谬的。
各种解释也许是不相容的,但是,只要我们把它们仅仅看做是观点的结晶,那么它们就不是不相容的了。 总之,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他们不仅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寻求答案的紧迫需要。
任何一组确定的历史记录只能够以惟一的方法加以解释。 但是,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一切解释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那些历史解释所运用的普遍规律既没有给历史提供一种选择性的、统一的原则,也没有为历史提供“观点”。在一种非常有限的意义上,封闭的历史可以为一种事物的历史提供这样一种观点
科学史表明,科学的理论常被实验推翻,而推翻理论恰是科学进展之轮。
肯定必须承认,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我们的科学理论不仅依赖于实验等等(它构成了该时刻),而且也依赖于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偏见,因此,我们已经变得不认识它们(虽然一定的逻辑方法的运用可能有助于我们查验它们)。
[原帖] 林永青 2009-09-07 17:57
-科学可以定量研究,而经济学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我不太相信定量分析。而且,我同意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更增加了定量分析的因难,更准确地说:根本不可能。
-索罗斯对于他的老师卡尔-波普尔推崇备至,如他的《开放社会》就是为了向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致敬,但索罗斯唯独不认同波普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采取同一方法论”的观念,索罗斯认为,社会领域(包括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之间总要互相作用;思想和现实之间,也总在互相作用。因此,一、反身性是肯定的;二、普遍的易错性也是肯定的。
-张维迎也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经济学家的预测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生计的需要,(更糟的是有个人利害关系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准确性。(大意如此)
张文祥 发表于 2009-09-08 06:56 8楼
从定性到定量是任何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钱学森首先针对复杂性科学在中国的应用提出的,而且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研究中明确提出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由科学发展史已经揭示的趋势,并且这趋势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态进化论与宇宙学的合流,随着经济学在物理学原理从存在到演化的提升基础上的数学建模水平的飞跃,得到实现.
经济预测,从原则上说,正如其他领域如地震的预测一样,作为科学研究的本来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行与不行之间没有绝对不变的界限,只有现实的种种条件如由整体科学发展决定的该科学本身的发展水平约束下,由观察统计数据,分析框架,方法等的限制而存在的界限.
至于经济预测的对象特殊性,如林先生所强调的,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这决不是证明经济学只能在方向上做个预测的的理由.事实上,任何科学只能是实践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的形成的反映,这种反映一方面只能是落后于对象与自身经验积累的,另一方面又由于实践的能动控制,与对象规律性的相对不变性包括战胜老弟感兴趣的对称性,从而总能在实践可控制的对象变化情景中,就对象的变化进行种种预测.就此而言,经济学与其他科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林先生所强调的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如前所说,实质在于观察者的控制能力的限制,可以预见,如果有一天,全球计划经济得以有效实现----如前述宇宙-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生产-信用经济一体化,那么大量的“反身性”带来的预测困难就不会困扰我们了吧!
感谢林永青的价值网,感谢蔡律的预测话题,我得以参与此次讨论,希望诸位能考虑我的意见.谢谢了!
[原帖] 林永青 2009-09-07 17:57
-科学可以定量研究,而经济学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我不太相信定量分析。而且,我同意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更增加了定量分析的因难,更准确地说:根本不可能。
-索罗斯对于他的老师卡尔-波普尔推崇备至,如他的《开放社会》就是为了向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致敬,但索罗斯唯独不认同波普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采取同一方法论”的观念,索罗斯认为,社会领域(包括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之间总要互相作用;思想和现实之间,也总在互相作用。因此,一、反身性是肯定的;二、普遍的易错性也是肯定的。
-张维迎也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经济学家的预测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生计的需要,(更糟的是有个人利害关系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准确性。(大意如此)
张文祥 发表于 2009-09-08 07:09 9楼
简言之,既没有离开创造性实践与实验的所谓预测,也没有离开预测的实践与实验,就此而言,从量子实验到索罗斯的股市运作概莫能外!!
[原帖] 张文祥 2009-09-08 06:56
从定性到定量是任何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钱学森首先针对复杂性科学在中国的应用提出的,而且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研究中明确提出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由科学发展史已经揭示的趋势,并且这趋势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态进化论与宇宙学的合流,随着经济学在物理学原理从存在到演化的提升基础上的数学建模水平的飞跃,得到实现.
经济预测,从原则上说,正如其他领域如地震的预测一样,作为科学研究的本来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行与不行之间没有绝对不变的界限,只有现实的种种条件如由整体科学发展决定的该科学本身的发展水平约束下,由观察统计数据,分析框架,方法等的限制而存在的界限.
至于经济预测的对象特殊性,如林先生所强调的,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这决不是证明经济学只能在方向上做个预测的的理由.事实上,任何科学只能是实践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的形成的反映,这种反映一方面只能是落后于对象与自身经验积累的,另一方面又由于实践的能动控制,与对象规律性的相对不变性包括战胜老弟感兴趣的对称性,从而总能在实践可控制的对象变化情景中,就对象的变化进行种种预测.就此而言,经济学与其他科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林先生所强调的索罗斯的观点,社会行为中有大量的“反身性”,如前所说,实质在于观察者的控制能力的限制,可以预见,如果有一天,全球计划经济得以有效实现----如前述宇宙-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生产-信用经济一体化,那么大量的“反身性”带来的预测困难就不会困扰我们了吧!
感谢林永青的价值网,感谢蔡律的预测话题,我得以参与此次讨论,希望诸位能考虑我的意见.谢谢了!
林永青 发表于 2009-09-08 10:12 10楼
很高兴看到诸位理性和认真的讨论,观点可以不同,态度却都是理性的。理性的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这种“网络文化”正是价值中国网所追求的、与中国绝大多数网站迥异的理性思考力!
谢谢大家、谢谢我们共同的创造力!
蔡律 发表于 2009-09-08 11:38 11楼
谢谢张文祥先生的点评!近日我参与由5位博士、官员和金融家组成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课题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就是将主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国家间和不同地区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立足解决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运用国内外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能够实现在方法上的创新。
张文祥 发表于 2009-09-09 16:30
控制不确定性!!
[原帖] 蔡律 2009-09-09 11:17
波拉克(H.N.Pollack)在《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一数中中有句哲言:“科学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衰弱吗?恰恰相反,许多科学的成功正是由于科学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非但不是阻碍科学前行的障碍,而且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是靠不确定性繁荣的。”
这本书有助于减轻那些将科学不确定性滥用到制定政策并推进他们自己议程的特殊行业的误解。强有力地抨击两种危险的态度:一种是在用人们难以理解的概率进行描述的复杂世界中拼命寻找不可能的确定性;另一种是非常相信科学家是当今通过科学实验产生确定性的魔术师。(斯蒂芬·施奈德)
这些观点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