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庆的节目值得一庆
司马南
国庆60周年前夕的北京,好节目连台,颇值得称道的是《百花》这部大型纪录片,它极富历史感兼富创造性地将建国60年新中国文艺的全貌,作了有血有肉的全景式的回顾,阐释经典,弘扬正气,挖掘幕后,诚实反思,堪称引人入胜。
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片段,不觉生出一个念头来:索性买一套光碟吧,国庆假日8天用心再认真看一遍。之所以值得再看,那是因为看《百花》,不仅仅是看别人、看大腕,而是同时咀嚼回味着个人的成长记忆史。《百花》的每一部戏,每一个事件,每一处细节,都印证着国家、民族、个人割不断的情愫。
《百花》的手法没有什么花哨,连节目的主持风格都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报幕员的特征,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赵忠祥、张瑜、濮存昕等人端端正正站在台中字正腔圆娓娓道来,中间插入著名表演艺术家对于那个时代背景下每一台具体剧目的回忆,不知不觉地将观众带入了历史,带入了共和国的曲折辉煌的成长史,带入了中华民族的细腻宏伟壮阔的心灵史。
今天中午,打开电视,见到变身主持人的蔡国庆在主持一个访谈,如果是在采访一个明星,讲他们的成名或出丑,我肯定就习惯性地换台了。意外地是镜头闪过一对陌生的老年男女,我好奇地驻足30秒,原来被采访的对象是周总理的警卫长成元功夫妇。成老与总理朝夕相伴20年,是总理的贴身警卫,他们是唯一与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共同生活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夫妻,见证了非常岁月里周总理鞠躬尽瘁为国是操劳的许多感人细节。
成老夫妇讲到,总理每次从外面回来,见到大姐,都会习惯性地在大姐的脸上亲一下,并不避讳他人。总理的衣服从来都是补了又补,如果不会见外宾,必穿着带补丁的旧衣服戴着套袖办公。他一生只穿过一双凉鞋,那是1954年买的,修过后跟,换过鞋底,一直穿到1976年去世。
成元功夫妇讲了总理在杭州的两件事:其一,陪外宾在饭店吃饭,总理吃出了一个饭菜里不应该有的小异物,厨师们误以为是工作失误,在饭菜中混入的了什么东西,事后总理自己搞清了原来是假牙上脱落的残片,总理为错怪他人内疚不已,再次出差杭州,他自己坚持掏钱请全体厨师吃了饭表示歉意。其二,一次,杭州回京,当地人送两筐青菜,总理得知这事动了气,他拒绝吃饭,严厉批评成元功,“你为什么不执行纪律规定”?总理质问道“北京老百姓能吃上这南方的菜吗?……这跟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总理伟大人格的若干细节,尽管已至人生暮年语言迟钝的成元功警卫长讲述得并不生动,也没有任何煽情,但是,观众听来依旧感慨万分,我看到的现场,不仅中老年观众含泪如斯,年轻的观众亦如是焉。一代伟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伟大与平凡,不仅表现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他们运筹帷幄举重若轻代表着民族前进的方向,而且丰富地生动地表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他们心中装着人民,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缔造者的事迹,在屏幕上以当事人接受访谈的个性化方式出现,应该说直到现在并不多见,我们以往似乎更习惯于集体的抽象的回忆。但是,蔡国庆《非常说名》告诉我们,这种个人叙述的历史文本,与高声大嗓宏大叙事不同,它更细腻,更感性,更便于人们理解,更易于拉近和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灵距离。尤为重要的是,有些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就没有机会做了,随着当事人的离去,伟人的故事与感人细节也将遗憾地永远消失。
今天,收视率是一架可怕的指挥机器,它舞动着无数个手臂张牙舞爪的毁了不少好节目,逼得电视人不得不夹缝当中求生存,在梅花桩上拿大顶。北京电视台的《百花》《非常说名》可谓夹缝奇葩,可谓杂技英豪。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为《竞报》民生专栏所写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