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城镇化“造假”


                             谨防城镇化“造假”

  城市化是一个多因素集合演变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人口的转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等内涵。

  我国2009年城镇化率将超过47%,城镇人口很快将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没有那么乐观。中国城镇化需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很多。目前的城镇化有“造假”嫌疑,涉嫌“被城镇化”。

  嫌疑之一:“伪城镇化”。全国1.5亿农民工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买不起房,欠缺消费能力,在农村还有宅基地,他们“并没真正实现城镇化”。因此,目前城镇化率有“水分”,是“虚高”。也许放开户籍管制,农民进城速度会更快,但根本问题是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好社保统筹等一系列问题。

  嫌疑之二:“被城镇化”。不少地方房地产“持续高温”,城市郊区农村出现“造城”现象。在高楼大厦、乡村别墅外表美丽的光环之下,掩盖着“三无”农民的残酷现实。许多所谓的“都市家园”、“乡村别墅”缺少配套服务业支持,有些连基本生活保障设施都没有。

  嫌疑之三:“农村城镇化”。农村与城镇具有本质不同。全国不少地方,“圈地围城”,“转城为乡”,靠批准地区划转,实现“城镇化”,换汤不换药,大搞“挂牌”城镇化。由于设镇的标准是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几个“乡”合并在一起就成了“镇”。还有的地方,借“统筹城乡发展”之名,行“农村城镇化”之实。

  这样的“城镇化”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城镇化,健康的城镇化、科学的城镇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要谨防一些人搞虚假“政绩”,在城镇化上“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