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果想到的


  走过今天北京的水果摊,摊上往往摆着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的水果。别说普通的苹果、香蕉,就连小摊都有可能有泰国进口的榴莲。这些水果,各个色泽饱满、光鲜有人,其品种之丰富,外形之诱人,是十年前所不及、甚至难以想象的。然而,今天走过这样的水果摊,往往并不让人有期待的感觉,甚至心中根本激荡不起一种想买、想吃的欲望。

  

  记得十年前,除了每年过年家长单位发的苹果、梨,大部分水果都是比较稀缺的。桂圆、猕猴桃和菠萝是不常吃的,山竹和火龙果甚至都没听说过。那时,生活中出现一个珍稀的水果,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走过超市里面的水果区,总是伴着一种莫名的向往和快乐。当时的水果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想到过去,再看看今天,我总有一种难过的感觉。这难过,不仅是因为“向往和快乐”的消失,更是因为,人们花了这么大的努力提升了物质,但物质的极大丰富却让人感受不到更多的快乐?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是物质的本身,还是人心?

  

  你会说,没有感恩心的青年人!丰衣足食却不知珍惜不知满足的一代人! ——你应该好好反思自己。

  

  真是这样吗?让我也来说说。

  

  看到十年前的水果,我想到的是大自然的精华。那是的红,是真正的红,甜是与红相匹配的甜。那时一个不大的橘子,也能蛮有滋味。吃三斤的葡萄,能够香甜得让人惦记好久。今天,到处都是“美国橙”,新疆梨,玫瑰香葡萄和无籽西瓜。然而,看到它们,我的第一反应却是添加剂、防腐剂和催熟剂。鲜红饱满的橙子可能一点都不甜,甚至我们明白了,红与甜本身就不一定要挂钩;金黄的香蕉可能是绿香蕉的味道,这再正常不过;包装精美的桂圆,里面几乎都是核大而少肉。有一天朋友买到了核小一点的桂圆,兴奋极了,说桂圆还能有小核的。今天的水果,和电脑、手机这样的商品没有两样,可以加工,可以包装,可以炒作,可以名不副实。过去吃水果是一种享受,今天吃水果是一种任务——怕吃单一的食物,比如牛奶,中毒太深,多吃点不同类型的,让各种毒素平均一点。反正,它们看着还不至于让人相信有那么恐怖。

  

  何况,也许最诱人的东西本来就不是水果本身,而是水果附着着的人们心灵中的某种向往。过去,因为物质还不丰富,所以一个好水果就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是希望,就是快乐,就是就是一个目前所不能及的召唤。而现在,吃到过去的稀奇水果已经不再稀奇。它们不再象征着更美好的生活;相反,它们可能恰恰映射着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多而不精,有量无质,华而不实;它们就像这个时代泛滥的文字,泛滥的网络和泛滥的感情,最终不会升华成精髓,却往往沦落成感官体验。从这种角度来说,人的“不满足,不珍惜”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珍惜的只是自己心中的向往,而向往的载体却总在变。

  

  这是歪理,歪理!你也许完全不相信、不认同我的辩解,特别是第二条。然而,你去想想,今天多少社会问题语境的本身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歪理。它们违背人性,它们叛逆,它们忽视了过去的劳动成果,违背了人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但是,它们都是现实啊,是你后代子孙所经历着的煎熬。

  

  其实,想到水果的问题,连我自己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人怎么会对水果都没有渴望了呢?你怒吼着:你就应该饿上两天!正当我和你欲大辩论一场时,一个欢快而诱人的声音响起,打断了我们之间的口舌:“欢迎进入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