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绕着走”惯了,百姓不习惯


政府“绕着走”惯了,百姓不习惯


柏文学


    哈尔滨市民在市政府网站反映南岗区政府门前大理石步道板雨雪天气湿滑难行一事,却被告知“网友您好!此处步道板面积并不大,下雨、下雪天可以绕行,不影响行人走路,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东北网1月11日)


    平心而论,这样的答复对于市民来说不算是最坏的结果。得到的回复也算比较快捷而没有拖宕,语气平和而不是一口官腔。社会总在进步,进步也不必强求一口吃成大胖子。退一万步来讲,总比被政府门卫的保安暴打一顿好多了吧,总比上访途中被追堵被学习被送精神病院好多了吧,总比网络追查发帖人甚至跨省追捕拘留个七八天强多了吧。


    当然哈尔滨市民反映的事情也不是让政府伤筋动骨的大事情,所以结果便没有那么严重。笔者也不是东拉西扯,把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扯到一起唠嗑,只是说明素描几笔当前官民关系的一幅模糊可辨的背景图画。虽然国家在信访工作上投入的公共资源颇多,可是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官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并不很通畅,双方不很适应。


    不过这则新闻很让人感兴趣的是“可以绕行”。联想各种各样有关行政弊端的新闻,“可以绕行”简直就是有关服务部门口头禅式的潜规则,是部分官员行政操作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擦边球”、“踢皮球”,不就是“绕着走”的真实写照吗?房价居高不下,三农问题徘徊不前,教育乱收费,都是“绕着走”。


    “绕着走”的要害在于,从主观愿望上就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要回避问题。导致遗留痼疾像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复杂,直至剪不断理还乱。天长日久,群体性事件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逻辑结果而已。回顾那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表面上都是偶然的小事情点燃导火线,实质上是大量遗留的群众的“不满意”累积发酵而爆破。


    所以要防止社会矛盾积累到群体性事件爆发从而破坏社会和谐,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绕着走”的习惯思维。真正把人民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诚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困难;倾听人民的呼声,代表人民的利益。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决不能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把政府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对立起来。


《市民反映政府门前步道板太滑 政府回复“绕着走”》
http://news.163.com/10/0111/11/5SO9T0TL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