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联系”的基本前提


 

论认知“联系”的基本前提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湖北阳新435200
 
“联系”是认知“来实现”和“能实现”自我意识或意识,所确定的理想和信念的一个重要范畴。那么,认知“联系”要不要其基本存在的前提呢?是要的。
我们在研究马克思哲学史的产生和形成之时发现,马克思哲学对认知的“联系”的基本前提,那是确立了两个存在的范畴。
第一个前提,是确定了认知“联系”的人是谁;第二个前提,是确立了时空存在的“联系”范围。
这两个前提构成了认知“联系”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两个前提来认知“联系问题”,那么联系就不是空洞和盲目的。
这样,马克思哲学也就给那些在现实世界从事“来实现”和“能实现”其理想和信念的认知者,而找到了时空存在的联系范围。也就是从认知者思考实现理想的方向和途径上,确定了“能实现”成功的“三思而行”的第一个“思”的时空范围。下面我们对认知“联系”的基本前提而展开论述。
[A]马克思哲学对认知“联系”确定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确定运用“联系”的人是什么人
然而,读者只要是读过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就不会看不到马克思哲学是在运用“现实的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部分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文是这样展开去揭露:”的这一现实概念,去批判揭露在现实中存在着的事实去看,去揭开那些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抽象概念而理解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哲学在《
施特劳斯-鲍威尔这样的批判家——前者是完完全全地,后者在自己的《复音作者》中(与施特劳斯相反,他在这里用抽象的人的‘自我意识’代替了‘抽象的自然界’的实体),甚至在《基督教真相》中,至少有可能完全地——仍然拘泥于黑格尔的逻辑学。”156页,第42卷。)布鲁诺
从这段论,将会引起我们要去寻找马克思哲学在界定“抽象的”含义是什么?理解什么是“抽象的”,什么是“现实的”对于研究马克思哲学史的研究者来说,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前提。因为马克思哲学在使用“抽象的”和“现实的”这对范畴,几乎是占据马克思文本论述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揭露的主要问题。
可以这样说,要想打开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这段论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认为什么是“抽象的”,什么是“现实的”的含义:
同样很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166页,同上卷。)
由此可见,在思辨的形式里,用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这句话的意思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立的:承认思维之外的存在的同意语。在事实上思辨哲学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这种物性”却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为是“客观实在”。事实上,这种物性在现实世界的存在去看,就属于马克思哲学界定的即只是抽象的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给人承认的东西,事实上,就是马克思哲学界定的“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抽象的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人”也是“抽象的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用抽象的人的”思维(自我意识)而“代替了‘抽象的自然界’的”存在(实体)。这样,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原生思想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思想,也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面目给暴露在世人的眼前。并由此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立的人是“抽象的人”,而确立承认的物,是“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
这样,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也就将马克思哲学确立“联系”的第一个前提,即认知“联系”的人是谁呢?也就给正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而找到了原生形态确立的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实际上,马克思哲学所确定认知“联系”的人,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自己的现实中生活的人。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认知“联系”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人”即“设定的只是物性”的人。而“抽象的人”所理解的是“抽象的物”就不是“现实的物”。
因此,我们用马克思哲学所确立的认知联系的前提,也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立的认知前提的真相,也就从文本学的真实性给世人披露出来了。
[B]马克思哲学确定认知联系的第二个前提,是给“现实的人”去确定“联系”其时空存在着的范围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部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给“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0页,第3卷。)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找到了认知联系的第二个前提,他们是这样论述的:”在现实中“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23页,同上卷。)。”
 
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也给“现实的人”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中,而确立了“两个联系”的时空范围。这两个联系的时空范围是: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这才是马克思哲学给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中的人,从而确立“联系”的基本前提。
事实在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识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人”即一般存在的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抽象的人”确立的是“普遍联系”。
那么,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普遍联系”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去对照比较一下:那种“联系”是空洞的,那种“联系”是实在的呢?也就是说,哪种“联系”是没有其“标识”的联系、哪种“联系”是有其“标识”的联系呢?
然而,从两种哲学确立的联系来看,一观就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普遍联系”,既是空洞的联系、也是无标识的联系;而马克思哲学确立的“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既是实在的联系,也是有其“标识”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联系对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空洞无物的、是在“无标识”地去找联系;而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联系对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联系,因为能从其“标识”去寻找得到实际存在的联系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邮编:435200
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12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