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回福建休假几天,从厦门到霞浦。从厦门到霞浦全程高速480公里左右。这次回家,发现高速公路两边竖起了不少坦洋工夫茶的大型广告牌。坦洋工夫茶的发源地——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是我的祖籍地,20世纪初我的高祖父带着我祖父等从坦洋来到霞浦县。在我小时候时去过坦洋一次,依稀还有一些记忆。
附件:
一、“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
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锣鼓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
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村内仍保留着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进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名声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周恩来总理也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的战略目标,同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中,11种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彰显了“坦洋工夫”的新风采。
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坦洋工夫历史发展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