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人”的基本前提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湖北阳新435200)
人,在哲学家们的眼球里那不是看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当成在哲学体系里的范畴的一个概念。然而,这并不是本文认为的。事实上,是马克思哲学在批判德国哲学的揭露中而披露出来的事实。
然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部分”即前苏联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加进去的标题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一本小册子,马克思在用“哲学的语言”对“人”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
“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都具有自我性这种特性。但正因为这样,说自我意识具有眼睛、耳朵、本质力量,就完全错了。无宁说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界是[XXIV]自我意识的质。”164页,第42卷。)
然而,对马克思的这段表述,也许有人会认为马克思这是在玩耍文字游戏,其实非也。在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是从两种本质不同的出发点来论认知“人”,从而得出两种本质不同的结论。
那么,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与德国哲学的出发点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然而,马克思后来在与恩格斯合著的一部《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明确地向世人阐明了:
“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30页,第3卷。);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
然而,对马、恩的这段表述,而读者也可以从那些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学者的文章,也曾看到过论马克思的学者们,而摘抄其中的片断来证明论者是在论马克思的思想、的观点、的哲学、的经济和政治等等。
其实,在印发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论马克思主义、论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而摘录其中的片断,是立足在马克思批判揭露的认知前提来议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因此,这些立足在马克思批判的立足地而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学者们,实际上论的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而论的是论者的思想观点。那么,为什么那些论马克思主义、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摘录其中片断却是马、恩批判的呢?
究其根源就出在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论者的认知前提,那是用抽象的形式、而不是现实的形式;那用是抽象的关系、而不是现实的关系而导致的。所以,凡是立足在马克思批判揭露的立足地而论马克思主义或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内容,也就不是现实的内容,而是抽象的内容;也就不是现实的关系,而是抽象的关系。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德国哲学”它包括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而产生的所有哲学,都是恩格斯在《终结》第四节开头那段所界定的属性:
“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的基地的立足地这一点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335页,第21卷。)。”
然而,马、恩在以上所说的“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的认知前提,是不是从黑格尔“哲学的基本问题”或哲学的本体论思想而理解的呢?
从事实上来说,上个世纪的前苏联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以此来解释什么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含义。由此,我国也就直到本世纪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材或讲台上,仍旧是坚持立足在“哲学的立足地”上来解释马、恩所说什么是“从天上降到地上”,以及什么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颠倒与倒置的含义。
事实上,从恩格斯在《终结》第四节开头的那句:“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的立足地这一点来说”,那么,无论是德国哲学的任何学派,还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的体系,就属于恩格斯界定的“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
在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和德国哲学“完全相反,在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那不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去变换一个位置,就能将“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地上”,而实现“和它完全相反”的意图。换言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立足在黑格尔体系的基地的形式而展现的内容,能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愿望在“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目的?实际上,是错了!
从事实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跳出哲学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作为哲学家),因此,他们所确立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然而,立足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或时间与物质的关系的这类抽象哲学的形式,其认知的内容能不能做到理解和明确的“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呢?然而,在事实上,从这类抽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出发那是做不到的。
从抽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所理解的内容,那是做不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那么,立足在哲学的基地的形式,为什么做不到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呢?因为,思想家、政治家一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而确立了“阶级斗争”的对象、既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后,所确立的对象就会当成是绝对观念的内容。
然而,为什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而确立了“阶级斗争”的对象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在现实中就会变成绝对观念了呢?因为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是看不到“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物”的。因为立足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是不会将“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看作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
在事实上,马克思确立的根据是从“经验”来证明,却被列宁界定是“经验批判主义”而立成是否定“客观实在”的思想根源。
因为凡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而理解事物的学者,他们只看得到物质是第一性的决定作用,而看不到“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他们只看到的是物质是客观实在,而看不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是“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从事实上来看,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所体现的是什么呢?不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还能是什么呢?
实际上,在哲学的立足地里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它们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中,就是“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的现实所体现的存在(两个要素)。
因此,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实际上就是“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的两个要素,对这一问题是老早就被马克思的早期文本揭开了事实的真相。
哲学的立足地即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实质上是所概括的只能是一个人的对象化的形式,而且从现实中存在着的东西去看,这种分割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虚假的形式、而不是真实的形式。
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存在,是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中存在,而不是在“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30页,第3卷。)的形式中存在。”
那么什么是“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呢?在事实上,那种确立“思维反映存在”;确立“物质决定精神”;确立“承认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等等这些抽象活动,才是真正地属于马克思哲学界定的是“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中所确立的唯物主义立场,在事实上实属是“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却为什么成为马克思哲学而界定的是“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呢?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明确向世人阐明了这一事实。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认知“人”的前提,是确立“第二种观察方法”即立足于“生活决定意识”作为认知“人”的基本前提。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用“第一种观察方法”即那种立足于“意识决定生活”来作为认知“人”的前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认知“人”的基本前提之时,明确地向世人说明:
“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0页,第3卷。)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确定的“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呢?然而,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能是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这些抽象形式能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吗?
那么,什么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人”呢?用事实来说,就是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认知的人,就是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来理解的人,就属于是“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人”。
实际上,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才属于马克思、恩格斯界定的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才属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设想出来的人出发”而理解的内容。
然而,对于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的“现实的人”来说,请问: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有哪个人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生活的?又有哪个人是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中生活的?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没有一个是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中生活的吧。
事实上,只有次生形态的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立足地,硬要将现实生活的人而纳入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去生活;而只有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派的哲学家们,硬要将我们纳入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中去生活。那么,我们一旦找到了马克思哲学的原生形态确立的“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的,那么,我们怎能容忍其再生形态将我们纳入到“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中去生活吗?无论是从马克思哲学的原生形态来印证,还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来看,不能容忍!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编码:435200
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13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