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最大的短板,以产业为标志性指标看,不在第一产业、不在第二产业,而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十一五”期间不仅没按规划要求提 升,反而退回到“十五”第一年的水平。这是中国工业化没有实现“新型”、“两化融合”初衷的标志。中国想调新旧结构比重而调不成,反映了现代化力不从心的 窘境。
新型工业化中,“新型”比重加不大,表面是发展问题,实质是改革问题。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农村改革推动成功的;第二产业发展,是城市改革推动成 功的;轮到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却没有一个对应的第三次改革。现代化是往上坡推车,改革这个推力一消失,车子往下出溜,是很正常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农 业、工业都上去了,服务业却下来了。
“十二五”期间,现代化要上工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台阶,改革也要上农村、城市改革后的第三个台阶。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大的改革就没有大的发 展。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只讲发展,不讲改革,一定会被边缘化;作为结果,发展的问题也会因保守而解决不好。“十二五”期间如果忽视 改革,现代化就会继续在发展的第三台阶上掉链子。
拖了发展后腿的“现实紧迫”问题
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仅占40.2(一说40.1),不仅远低于200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67.1,而且低于重债穷 国(Heavi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的46.3。这是我国现代化与世界隔着代差的结构上的明证。为了跟上现代化潮流,“十一五”规划提出提高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这一任务现在面临落空的危险,“十一五”中期实际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甚至倒退到“十五”第一年(40.5)以前的水平。
相辅相成的,是工业粗放发展难以矫治。本来,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但国际金 融危机一来,地方要保就业,对高污染企业不免睁一只眼闭一眼,能耗大户也被迫放行……。可以说,保就业,拖了发展的后腿。一遇到类似就业这样的所谓“现实 紧迫”问题,“新型”就要给“传统”让道,这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瓶颈。
解决“现实紧迫”问题是应该的,问题是,为什么解决急迫问题的所有办法,总是那样一致地指向“传统”工业化,似乎方法不传统不足以解决问题?
用“新型”发展方式同样可以解决“现实紧迫”问题
事实上,用新的方法,同样可以解决类似保就业这样的“现实紧迫”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得更好。
举例来说,发展电子商务配送,可以解决1667万人的就业(见我2000年写的的《如何通过网络增加1600万人就业》)。我国每年就业总缺口是1400万。就这一项改革就全解决了。
以配送的方式发展零售业,从商业这个局部看,不一定是最优方案,但如果考虑到不这样做,而用传统工业化方式解决就业,牺牲的是现代化升级的利益,从现代化全局战略看,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更何况向电子商务转型,对商业利益来说,毕必不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同样,如果整个商业系统的发展重心,不是放在资本密集型的大商场建设上,而是放在普及阿里巴巴的SOHO式个人网店上,由创业、兼业和直接就业解决的问题,可以抵消多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马上给现代化带来的被动?
中国一遇到“现实紧迫”问题,为什么总是偏好传统发展方式,而“不待见”新型发展方式呢?比较两种发展方式,一个明显差异是,前者较少触及既得利益,后者较多触及既得利益。看来,关键是利益问题,也就是改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