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在召开,会议有个特殊议程,47名镇人大代表将投票确定2010年镇政府该办哪八大实事工程。从2010年起,宁海县全面推行乡镇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截至15日下午,包括大佳何、力洋、茶院、岔路等在内的全县14个乡镇政府2010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已经全部由人大代表票决产生。(据2009年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民生无小事。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就是政府工作的大事。让人大代表票决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从事后听汇报变成事前集体投票决策,抓住了提升民生工程质量与效益“牛鼻子”。
其实,对于涉及民生的事情,仅仅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决策由民,谁受益谁作主。就像宁海县那样人大代表点“单”政府做“菜”,切实解决好民生工程到底是谁的工程问题,即从根本上解决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还是树立政府关心民生形象的问题,这才是确保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所在,这样的民生工程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新年伊始,各级政府都在精心筹划新年度工作,尤其是以民生工程为亮点,动脑筋、想办法,规划出新年度内要为群众办多少件好事实事,并开出“民生清单”: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一大堆,少的几十项,多则上百项。看着莺歌燕舞,听来欢欣鼓舞,说起眉飞色舞,着实让老百姓很是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一阵子。
但是,在有些地方一旦把这份政府精心订制的“民生清单”交还给老百姓,却总是难免让他们有一种虚多实少、不太解渴之感。有些“好事”百姓压根儿就不认可,有些“好事”百姓打心里不感兴趣,有些“好事”百姓觉得缺少实惠,有些“好事”甚至招致百姓的强烈反对。去年10月份,某市有关方面斥资40万元,为某小区一栋高层建筑统一安装了新型球门式晾衣架。不料安装之后,整个大楼外立面乍看好似装进了铁笼子,不但不美观,而且居民认为晾衣架不实用,晾晒时必须探身窗外,还存在安全隐患,被人们称为“最牛晾衣架”(据东方卫视《看东方》2009年10月29日报道)。而陕西南郑县在推进烤烟这个富民的短平快项目中,乡镇干部为应付层层分解、层层考评的种植烤烟“硬指标”,竟然逼迫村民将快要成熟的小麦、油菜和绿油油的土豆苗全部铲掉,而种上烤烟(据2007年6月8日《法制日报》)。
类似的“政府办实事,百姓不买账”事件说明,在推进民生工程中,之所出现这种“好心办坏事”现象,还是政府机关错误的政绩观使然。即在要工作成果、要应付上级考评、要经济利益等各种“政绩焦虑”面前,上级的“意图”、“要求”、“讲话”成了民生工程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民生工程成为中看不中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成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繁衍场,而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变得次要了,老百姓最急需、最渴盼的实事甚至不要了。这样的“好事”不仅救不到急上、帮不到忙上、解不到需上、送不到盼上、办不到百姓的心坎上,还会劳民伤财,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贻害无穷。
改善民生需要为民众办好事,多办好事,办更多好事。破解民生工程“好心办坏事”现象,不仅需要一个合理合法的执行机制,更需要一个科学人性的决策机制。一句话,就是要让人大代表来票决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平时,政府机关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的制度机制,畅通民生诉求渠道,多听老百姓的心里话、多看老百姓的身边事、多算老百姓的生活账,确保政府机关随时准确掌握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所忧、所盼、所需、所求,真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都需要什么,把帮助及时送上;要从小事入手改善民生,必须把暖气热不热、煤气足不足、路灯亮不亮、公交车挤不挤等老百姓眼前的、身边的、急需的所谓生活琐事,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解决好;要坚持从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就业、社保、供暖、交通等问题抓起,统筹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的民生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最终惠及到老百姓身上。
总之,只有真正解决好办实事到底是为了谁、究竟把谁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关乎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百姓满意受益。惟有始终把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殚精竭虑地在百姓最急需、最渴盼的问题上办好事,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由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