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创刊有感
必须承认,这是个财经期刊审美疲劳的时代,市场上充斥着各类“BPA认证”的主流媒体,也挤满了各类行业性非主流或山寨的林林期刊。
相对于综合新闻期刊,这一领域的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更能够向广告主们清晰地描述,谁是我们的读者,他们收入是多少,年龄分布又怎样。所以,无论先锋前将们如何留守“主流财经媒体”,总是有冒进者,挑战者。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所要做的便是如何寻找新的机遇,这包括了新崛起的阅读人群,或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新闻解构,或是全新的而有别于以往的精细产品包装。
今年创刊或者改版的几本杂志中,《财经国家周刊》其实让人不知如何评议。新华社的背景资源,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以及国家对于几大国有传媒机构的扶植都让人觉得,这是一本“衔玉而生”佳作。但事实上,它面世上街的那一刻我才幡然醒悟,国家的媒体同样可以山寨般雷人。它的选题与文本只能说是中庸泛泛,而页面设计,尤其是那刊头则确实有失“国家”二字的体面。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强烈意识到,就此领域而言,或者,它确实能够苟且而安地存活,但值得期待的却只有胡舒立版《新世纪周刊》以及何力版的《财经》。
前年、去年或者更早创刊的几本期刊中,我并不看好定位摇摆的《商业价值》,因为在泛财经、商业期刊早已格局已定的时候,它首先并没有明确它是给谁读的,而文本方面确实也毫无新颖。与它不同的是《一财周刊》与《创业家》。《一财周刊》应该叫做商业期刊中的“快消品”,它内容确实浅,选题也轻松贴近生活,而背后则是它的独特定位,这是一本定位在80后90后为主流的公司职员的期刊。而《创业家》很显然,它的定位是能够让你从它的刊名便明了于心的。
相对而言,《锦绣》创刊号是个意料中的意外。在读者不断细分的当下,它选择的是条与前面创业者不同的路线,不从读者定位出发,寻找细分市场,而是走向全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概念包装。将商业与地理融合在了一起。
商业地理的概念,在国内期刊中最早呈现出来的是《21世纪商业评论》,而去年《中国企业家》也招来《国家地理》重将试刊两期《中国国家商业地理》。相对而言,《21世纪商业评论》的商业地理让人感觉到它背后的理念,即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去构建此刻的商业世界,推导其中的商业逻辑,而《中国国家商业地理》则是从地理的视角去看当下的新闻,抑或是寻找各地好玩新颖的城镇新闻,它更像专业版的《soho小报》。
意料中的是,“商业地理”这一概念终于有期刊单独推出,全面进入,而内容也是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对于商业的全新解构。但意外却是很多很多。比如说,“国家商业地理”改名“锦绣”,我并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否涉及到刊名刊号的新闻监管,但可以肯定的是,就“锦绣”一词的推出之后,这本让人期待的商业期刊便自然而然地滑向了“人文”阵营。
应该说,《锦绣》创刊号也是期刊中的佼佼者,钟总编收录了众多经观旧将,也网络了不少圈内名流,从文本到版式,从选题到摄影,再到纸张的考究都是本确确实实的好杂志。但莫名其妙地是,当我读起来它时,总会让我觉得这是又一本《生活》或者“城镇加乡村”版的《城市画报》,也不知道这是赞扬呢还是批评。
从文本的角度而言,《锦绣》确实是国内期刊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沈威风抑或是邹波,还有里面各位,应该说,相对于其他,他们确实是新新闻文本中的高手,而《锦绣》也确实是国内一流的“悦读”期刊。
当然文本的一流却很难让人读到背后的某些价值或思想诉求。从《顺流,逆流》,到封面话题《通天塔》,再到《踏勘紫金矿业》,文字的优美却让人必须耐心细品,这也让我怀疑起我是个俗人,读不进太冗长的报道。应该说,通过文字来再现商业与地理是这本期刊的诉求所在,但让我疑惑的是,既然要主流城市大面积铺货,在这一个速食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呢?
其实就目前审美疲劳的语境下,“商业地理”这一概念推出的本身的推出便是一个成功。究竟该在新闻、商业、地理、人文几方面何重何轻还有待市场或读者的体验。在我看来,如何将“商业”与“地理”两个概念融合是创刊号难以把握的问题,究前篇商帮而言,无论是陈年,亦或是李书福的报道,就报道而言,它与其它期刊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栏目上加上了“商帮-网商(浙商)”几个词提醒你。——这是本新概念期刊…事实上,之后的文章或许同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它杂糅了传统的商业媒体报道,也借用了“城市画报”、“生活”这类“小资精神读品”的形式。既然如此,那么《锦绣》的读者究竟是谁呢?——或许,这也是广告主们所关心的话题吧。
看过创刊号之后,我天真地认为,这真的不是一本magazine,而是介于图书、期刊间的MOOK。不管怎样,这是个分众阅读的时代,长尾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属的期刊读本,祝好,《锦绣》,期待下期佳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