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微观视界》:详解曹操墓收益和陵墓经济


     1月15日,湖北卫视和新浪财经合作的《微观视界》节目推出专题节目《曹操墓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著名女主持人胡紫薇主持,嘉宾是《华夏时报》编委、著名财经评论家徐立凡,还有我。在节目中,我们详细地分析了曹操墓的经济收益。

     该期节目的视频地址:http://video.sina.com.cn/finance/g/20100118/091824822.shtml

 


4.2亿依据是张五常先生的算法

 

     在节目里,我对“陵墓经济”做了介绍,并对文保和商业开发的关系,做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全新解读。商业开发也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部分,不可分裂出去。并且,希望网友不要过多关注曹操墓,我做了一个比喻,曹操墓在“陵墓经济”中形象,有点像李宇春,而中国帝王陵墓的特大项目,有“四大天王”级项目,1.秦始皇陵;2.唐代诸帝陵,已经入选国家“十一五”计划;3.西汉诸帝陵,也已经入选国家“十一五计划”;4.陕西岐山赵家台周王大墓,如果该墓能够确认是周王的墓葬,将会改写中国历史。这四大帝王陵墓,才是中国现有投资最大、收益最大的最辉煌的项目,曹操墓的收益和他们相比,只是浪花一朵。但是,曹操因为《三国演义》等民间文学的数百年熏陶浸染,却是粉丝最多的帝王陵项目,他的“玉米”远远超越了四大天王。

   

胡紫薇女士主持
   

    我详细解析了“曹操墓收益4.2亿”的计算方法。

 


我提出了一个比喻,说明曹操墓是陵墓经济的浪花一朵

 


徐先生的创意很牛,提出还应开发曹操墓的虚拟经济

 

现代“大文保”,商业开发是文保的组成部分
    首先,商业开发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历史或传统建筑群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的建议》①中,文保工作被定义为“鉴定、保护、保存、修复、整修、保养和复兴”。其中,“复兴”,是指通过对文化遗址的商业开发,使古代文化遗址项目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复兴”,即收获该项目的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该协议书是这么规定的:“只有估计到这方面(商业开发)的价值,才能正确地看到保护的社会问题,(文化遗址)应当满足人们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需要,而又不损害自身的特点。”
    商业开发和文物保护并非对立,而都是文保工作中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具备系统科学的开发规划的文保项目,才符合现代人文主义的要求,才是“现代意义”的完整的文保规划。比如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成陵在2001年启动开发,而当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2500元,成陵开发6年后,即2007年,当地农牧民收入已经达到6287元,增长了151%。大型陵墓商业开发所释放的民生效益之巨,可见一斑。
    其次,商业开发的民生效益,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起着“输血式”的效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②中,有一个科学判断:“(文保)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这个判断符合我国文保的现状,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仅仅凭借国家财政不足以支撑整个文保工作,比如,甘肃省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国家保护单位22处,省级保护单位446处,市县保护单位2950处,合计各种保护单位3418处。该省每年固定的文物保护经费只有100万元,平均每处292.5元,杯水车薪,文物保护与管理难以为继。
     再比如,我国中原地区的文保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如洛阳市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40余万件,由于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只有极少部分才能与游客见面,造成了珍贵文物资源的极大浪费。洛阳拥有古墓博物馆、都城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各类专项博物馆,但由于保护经费不足,缺乏系统科学的开发规划,向观众展出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加之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修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文物损坏的例子很多,这表明不进行系统科学的商业开发,文保工作到头来也搞不好。
     我们还是以成陵为例,到2007年,成陵旅游区开发和陵园保护、修缮、建设的总投入已经达到7.8亿元,其中陵园投入2.2亿元,旅游景区投入2.7亿元,伊金霍洛镇投入2.9亿元。成陵占地面积由1.5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其中陵园占地面积比开发前增加了一倍;文物古迹的修缮陆续圆满完成,文物景点由开发前的14处增加到27处。没有产业开发“输血式”的支撑,成陵的文保不可能做得这么好。

 

开发给文保带来的损害到底是什么
    要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在文物古迹的商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内在矛盾,出现了不少问题,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无序的开发规划,比如,某公司为招徕游客,在秦始皇陵寝殿遗址开辟数千平方米的广场。尽管随后因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压力,拆除了一些仿古建筑,但其后又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真实性。
    2.缺乏有效的项目监管。比如,西汉景帝的阳陵交给某公司经营后,公司在未采取任何技术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考古现场打开,对游人开放,以致大批珍贵文物遭受严重损坏。
    3.盗墓破坏和地方腐败。比如洛阳邙山古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但该墓被黑砖厂的建成和村民的私挖盗墓而遭到严重损坏,极大削弱了它的开发价值。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该不该开发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有效开发的问题。我提出三点主张,第一,要把文保纳入本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重大陵墓研究提高到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要做“大文保”,规划有序,系统论证,循序发展。
     第二,成立“文保专业咨询委员会”,在商业开发中,把文物部门定位于“专业咨询”,向开发商提供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意见。
    第三,政府必须坚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监管,从严制裁腐败,同时,完善相关的媒体监督机制。


“陵墓经济”的模式已经成熟

    现在,“陵墓旅游”的模式基本成熟,分为4个部分,1.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2.是古建筑、古园林、古文化艺术的荟萃地;3.引发人们对亡灵的追思缅怀;4.陵园气氛庄严肃穆,易使游人产生心灵震撼。陵墓旅游和故里旅游是不同的,区别在于:1.具有可见的空间形态,比如棺椁,陵室、陵区等等;2.具有真实的文物,比如随葬品等等;3.帝王陵墓和帝王宫殿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皇权思想的主要的文物标志,帝王陵墓也被民间称为“阴间的皇宫”,对中国民间百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陵墓经济”的产业模式,部分地区经过“十五”“十一五”两个计划的长期摸索,已经具备雏形,比如陕西黄陵县在“十一五计划”中,先后重点投资12个旅游项目,包括中华姓氏寻根园、黄帝陵颂祖碑林、黄陵炎黄子孙墓园、黄陵县旅游宾馆、双龙生态旅游区建设、黄帝陵防火墙建设、黄帝陵管理局综合楼、候庄休闲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中华始祖源、黄帝功德坛、中华龙文化标志城等16个项目,构造了黄帝陵清晰的产业链条。
    同时,1994年,陕西黄帝陵祭祀升为国家级祭祀。2006年,成吉思汗陵祭祀被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陵墓祭祀游已经成为一个全新而又成熟的旅游产品。围绕重点陵墓所开发的会展旅游、主题旅游、招商引资等旅游深度开发,也已经成熟。总之,我们对“陵墓经济”的研究和讨论,经过各地在两个“五年计划”中的具体实践,现在具备了分析数据和统计基础。

 

陵墓经济的开发大潮到来了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仅次于工业和建筑业,在中西部的后发地区,重点优先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共识。“陵墓旅游“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拉动了当地其他产业新的增长点,并且促进当地民生的科学发展。

    我们今天看到的曹操墓,做一个比喻,就是陵墓经济中的李宇春,中国帝王陵墓的特大项目,有“四大天王”级项目,1.秦始皇陵;2.唐代诸帝陵,已经入选国家“十一五”计划;3.西汉诸帝陵,也已经入选国家“十一五计划”;4.陕西岐山赵家台周王大墓,如果该墓能够确认是周王的墓葬,将会改写中国历史。这四大帝王陵墓,才是中国现有投资最大、收益最大的最辉煌的项目,曹操墓的收益和他们相比,只是浪花一朵。但是,曹操因为《三国演义》等民间文学的数百年熏陶浸染,却是粉丝最多的帝王陵项目,他的“玉米”远远超越了四大天王。
    2010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多个重大帝王陵墓工程将陆续完成前期的考古勘探工作,其大规模商业开发已经陆续“静悄悄”的启动。比如,1.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规划”西汉帝陵保护项目的汉武帝茂陵,其考古挖掘工作已经结束。2.陕西在2006年启动的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如今乾陵、顺陵、建陵、贞陵、崇陵、桥陵、泰陵的考古勘探也已经完;3.河北山西和内蒙界内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启动,元上都的元代皇族大墓的考古开掘工作临近结束。
    在今年,以上这些重大帝王陵墓的商业开发已经箭在弦上,和它们的投资和开发收益相比,曹操墓开发只是浪花一朵而已。但曹操墓引发的社会关注,远远超过了这些帝王陵墓大项目,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曹操墓的民间影响力是何其之大!
    “帝王陵”往往具有特别重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对重大帝王陵墓的开发估算,日益成为舆论的焦点,2006年,张五常先生对秦始皇陵打开后的商业估算,其门票一项即可创收20亿,震惊全国。2009年12月,我依照张五常先生的算法,对曹操高陵的旅游收益做出4.2亿估计,也同样引发了出乎我个人意料的举国震动。原因在于,我认为是陵墓经济的巨大的吸金能力,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视,以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为例,2008年5月1—3日,共接待游客27498人,基于北京昌平区政府同期旅游业的综合收入82.3元/ 人,在黄金假期,定陵平均每天就会为北京昌平区政府创收75万。
      在思想层面上,我们必须实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人文主义转型。我们必须要用符合现代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伦理的视野,追求“大文保”,反对将文保和商业开发对立。重新认识“陵墓经济”,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将“陵墓经济”提升到区域经济的战略高度,真正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陵墓经济”基型具备,我相信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2011—2015年),“陵墓经济”将真正释放出强大的民生效能,将给中国文保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