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工对《道德经》的无为解读


 

据社会学者称,农村户口城市务工人员,尤其是其中大专以下学历者身份称为“农民工”。

 

草树先生——农民工是也!

 

庄子是如何理解老子“道、德、无、有、一、名”之间关系的

作者:草树先生

【泰初有

——“”只是对物理世界而言的“无”,是物理世界一切存在事物出现之前的潜在之有(潜在本体)被创生的无形力量和过程。

名】

——没有“有(潜在本体)”,也没有“名(可感知、描述的物理属性)”。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此“一”者为“道生一”之“一”,也代表“有(潜在本体)”之意。

——“有一而未形”指有潜在的本体之“有”,但是还没有“形”——可感知、描述的物理形态。

譬如,我们大脑中有了对某件事的整体构想(潜在本体)——概念或定义,但还没有付诸行动去实现它。这个时候,存在于大脑中的构想对于精神世界而言就是“有”。这种“有”是相对于“道”的虚空属性和它自身被“道”所创造的过程之“无”而言的。这个“有”之所以又称它为“一”,是因为:1、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唯一分界点、交接点;2、无论从精神世界还是物理世界的角度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它的各个属性分开了,也就不再是我们为之构想的对象而成为其它对象了。

【物得以生之德】

——事物出现了,发生了,也就是具备了物理世界的实有特征了。所谓实有也就是具有了“可名——可感知、描述”的特征。

——从潜在本体之“有”到物理世界之有——可“名”的实现,这中间还需要具备其它条件。直接的条件包括:(1)构成事物的物质条件——物因;(2)使物质按照潜在之“有(本体)”的需要有序的组合在一起的外在力量条件——动因。

——对于自然条件下的生命,譬如树木的生长而言,这两种条件均来源于大“道”所创造的外在自然条件。

——然而,对于人造物而言,这两种条件还有可能受到第三种力量——决策、支配、协调力量的控制。因为,由于人类发展分工的关系,掌握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人对关系到人类的各种事物的存亡、发展、变化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

——又,依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之说,“物得以生之德”之“德”指的应是潜在本体之“有”的决策者,以及支配、协调、控制有助于事物从精神世界之存在向物理世界之存在转变的自然资源、财富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统治者。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之命】

——“未形者”既是“有”也是“一”,潜在本体是也。

——“有分”。这个“有”、“一”虽然是一个整体观念,但却是由各种可“名”——独立的潜在属性构成的。

——“且然無間”。虽然是由各种独立的潜在属性构成的,但却是不可分离而组合在一起的。

——“之命”。“天命”、“宿命”、“命中注定”,它就像一颗种子,是西瓜就是西瓜,是芝麻就是芝麻,西瓜怎样想改变自己也不会成为芝麻,芝麻怎样想改变自己也不会成为西瓜。

【留而生物】

——“留”。保持自身属性的物质;“”。导致物质变化和按照潜在本体的需要进行有序组合的行为运动因素。这两个因素——物因和动因,促使新事物、新生命的诞生。

【物成生理,之形】

——“理”,物质和构造。“形”,外在物理形态、形体。

——已经存在于物理世界的事物都有各自的物质材料及其构造。

也正是由于质料及其构造的不同,才使得我们的感官知觉能够感受到它们之间不同的外在物理形态、形体。

【形保神,各有儀則之性】

——“神”,内在精神气质;“儀則”,外在仪态和行为规律、规则;“性”,性格。

——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仪态和行为规律、规则构成了一个生命的性格。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德”,最初的潜在本体之“有”、“一”。

——“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道性”,亦可称为“佛性”等。它是宇宙中所有生命形式之无差别的,同一的最初之“性”,亦为宇宙本源之空、虚之性;

第二层是“先天之性”——天性。它是“道生一”之“一”的最初潜在本体属性。“天性”是个体生命的潜在物理(包括行为)属性,它还没有受到意识形态观念、情感等的影响,具有纯自然特性;

第三层是“众生之性”——后天性格。它是“先天之性”受到生存环境和意识形态观念、情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仪态和行为规律、规则。

——依据“道生之,德畜之”而观之,“性修反德”之“德”乃最初之“有”——“一”——“潜在本体”——第二层“先天之性”之义。而性修反德”之“性”乃是第三层“众生之性”。

所以,通过“修”,找回自身“先天之性”。使自身“众生之性”回归到“先天之性”也就回归到了“德”的境界。

——“德至同于初”。回归到了“德”的境界也就与最初的生命本体同一了。

 

-------------------------------------------------------------------------------------------------- 

 

不能用易经思想去解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作者:草树先生

(一)孔子不懂老子一二三

关于老子的这“一、二、三”,两千多年来难倒了无数修道者,就连佛、道高人也对此参透者甚少,传世的就一个也没有了。

 

至于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之父——孔子误认为道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我们是绝对不应该感到太奇怪的。

 

存世最普遍对于“一、二、三”的解释是: “一为道、太极......;二为阴+阳,为天+......;三为阴++和,为天++......”。如果这些解释是对的,那么老子肯定就是错的了。

 

对于“道德经”的众多误解,究其根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后人总是拿儒家的易经思想去解读它。

 

八卦是易经思想的来源,但儒家易经思想使本来属于道哲学科学范畴的八卦这一适用于物理世界,预知人、事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实用技术变成了“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杰作。

 

八卦事实上是以阴阳对立为起点,相互转化原理的哲学科学和技术,它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起源,但这并不表明它的高度就一定超越了后世学说。在目前已知世界哲学和宗教文化中,至少“道”、“佛”哲学的高度是超越了“八卦”的。因为:八卦是对物理世界的最高总结,而“道”、“佛”则是对精神世界的最高认识。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佛家指出了“心物互转”,老子指出了“无有相生”的关系。

 

所以,以物理世界的知识去解释精神世界的知识是错误的,更何况易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理性哲学而属于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演变成了反自然的违心主义学说了呢。

 

(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道生一】

 

要正确理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义,就首先要从正确认识其中的“一”开始。找到了“一”这个本,再去找末——枝叶——“二、三”也就容易了。

 

通过对《道德经》里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有之相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几句话来看,“无”——即“道”,是“有”——即“天地”(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之母——产生的根源。

 

可是,“天地”之“有”是如何为大道之“无”所创始的呢?

 

又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观之,万物得以生成和生生不息,乃得到了“大道”所创造的这个“一”,并且顺应了这个“一”的变化规律的缘故。这个“一”便是事物的本体,也是“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有”。

事物的本体为什么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呢?这是由于“大道”创造万物的功能“周行而不殆”的缘故。“名可名,非恒名”也正是由于本体“一”不断变化的缘故。

 

 所以,“道生一”之“一”乃事物自身的本体之义。

 

【一生二】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事物在未发生之前其本体是先存在着的。这就好比树木还没有生长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了种子一样。

 

如果拿人的行为,尤其是人造物来说,它们被制造出来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是首先需要对将要被制造物有一个整体设想的。这种整体设想之所以称为“一”,是因为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之进行分割,那么分割后的各个部分就都已经不能再代表这个本体了。

 

那么,“一生二”的“二”分别代表哪两件事物呢?这个本体之“一”又是如何生出这个“二”的呢?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也就是说,道创造了本体这个“一”,而物因+动因则使本体的潜在属性转化成为物理属性,但是“物因+动因”这两个因素并不是老子所言之“二”。

 

我们认知物理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认知和是非善恶的认知,无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局部,都要依靠定性、定量的分辨。而一切定性、定量的分别都是由相互依存的两元对立属性构成的。在八卦中,这种对立性就命名为阴阳。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指出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恒也” 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一生二”的“二”指的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存在,包括感官意识和情感意识上的存在。

 

如果拿有一切有生事物而言,我们就可以知道,生命存在充分条件只有两个——吐、纳——能量的周期性吸收与消耗。

 

【二生三】

 

有些解释认为,“二生三”中的“三”指的是“多”,也就代表万物。这种解读是错误的。因为,生命的吐纳必须有能够满足吐纳要求的条件,否则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

 

譬如饿了要吃,因此进食就成了满足能量吸纳的要求。对于动物而言,吃的食物还需要通过劳动或劳动价值交换才能获得,因此劳动就成了满足能量获取的对应手段。

 

由于能量吐纳的周期性特征,能量获得了以后,又会被消耗掉。

 

吸收的能量除了通过消化食物和内部器官自动运动消耗掉一部分之外,再劳动也消耗了一部分,最后剩下或多或少的能量又如何处置呢?从动物的情况来看,这部分能量是通过休闲活动(包括游戏)和学习而消耗掉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劳动、学习和休闲活动构成了生命的一切活动,而且也是一切人造物被发明、创造出来的全部原因。也就是说,生命的一切活动现象背后,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所包含的无非都是这三种性质的活动,没有能够超出这三种类型的。

 

因此,从人类世界的角度来看,“三生万物”的“三”指的就是劳动、学习和休闲。

 

【老子的言下之意】

 

“三生万物”的“三”具有生万物的功能。而显然,能够创造事物的似乎只有“自然大道”和动物(尤其是高智商动物,譬如人类),其它事物并不能创造新事物。

 

所以,我个人认为,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要指出的是“道”创始万物,和被“道”所创造的人类的一切行为和创造,发生的根本规律和原理。

 

然而,对人类世界之外的事物而言,“三”指的又是什么呢?按照满足事物的吐纳和发展变化的条件,以及参照人类行为来看,这个“三”也就是满足吐、纳需要的相对应条件和在这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下

 

 

 

-------------------------------------------------------------------------------------------------- 

结合佛理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深层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矣;皆知善,斯不善已)

 

虽然各家对这两句话解释因原文或角度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也还不至于使读者产生误导。

 

草树先生的直接解释是“美(好)的概念源于丑(坏、恶wu)的概念的产生,而善良的认识源于对邪恶的认识”。

 

不过,草树先生认为,老子这两句话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其中还蕴含着进一步的内涵或主张。

 

如果我们对前两句话与后面“有无相生前後相随”作定性分类的话会发现,前两句话阐述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规律,而后面有无相生前後相随”阐述的是客观认识规律。

 

并且,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阐述的是对事物结果的爱恶情感意识,第二句“皆知善,斯不善已”则阐述的是对导致这一结果的行为的善恶、对错的价值意识。因此,这两句话之间具有因果逻辑关系。

 

就人的认识先后来看,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可以互换的,这源于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但,从先后(演绎法)的角度来看,则第一句是果,第二句是因。

 

当没有人为破坏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的话,那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生、长、育、亭、毒、养、复的状态)本身,和它对于其它事物所产生的后果来说,都是没有美丑和善恶等两元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因此都是完满无缺的。

 

因为,万物在物理世界的存在、发展和灭亡都是与自己唯一本体的存在、发展和灭亡相一致的,而万物的本体又是由宇宙中唯一的道根据自然生态的需要而创造的。这也就是说,万物存在的任何状态都是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是不存在任何价值评判上的差别的。既然没有对事物价值评判的差别,也就不会产生情感态度上的美、丑、爱、恶等差别了。

 

然而,一旦脱离了大“道”,自以为圣贤和有智谋的人出现了以后,人为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因为,所谓的圣贤智者,只不过是因为执着、迷恋于大“道”所创造之“无常”的物理世界(包括身体)而“认贼作父”,不了解生命之性体本乃“万古不磨”而与大“道”同一相合之糊涂众生罢了。

 

这些所谓的圣贤智者,一旦有了善或恶的念头和行为,也就必然导致人和自然本处于和谐健康的状态受到了破坏。而糊涂众生对所谓圣贤智者的崇拜、学习和效仿更使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生态遭到了不堪的践踏。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主张“绝圣弃智”,以及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要抛弃“上贤”的精神。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这两句话再结合“有无之相生也”一起来看的话,老子似乎也在告诉人们,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齐家,要想达到真正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境界,和“绝圣弃智”的目标,从而实现与元一的大“道”合而为一的话,在情感和价值判断上斩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与元一的道最接近的两元对立观念才是最终的法门。

 

至于“有无相生…前後相随,恒也”,则是老子告诫人们要用动态的时空观念去看待物理世界的事物,而不要陷入僵化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旋窝。

 

在草树先生看来,老子在此章所表达的见解显然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见性即佛”的主张是一致的。

 

-------------------------------------------------------------------------------------------------- 

 

 

老子四因论VS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老子 道德经 道德经研究 老子研究 东西方文化比较

---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提出了四因论——本因、物因、动因、极因。

---
老子(李聃dan,中国哲学家)早在亚氏之前两百年前(公元前五百多年),也提出了四因论——生因、本因、物因、动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

---
我们可以对比发现,东西方四因论唯一显著不同的是【生因】和【极因】。

---
【生因】——道,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哲学思想。它指的是万物潜在本因(本体、本质)形成过程的规律和法则。它是世界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和谐健康发展的最高法则,是自为因果和保持每个生命个体圆满无缺的无形力量。

---
在西方世界,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所有西方哲学家,直至今天,也还没有对【生因】作出过系统的哲学研究。

---
【极因】——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中的指的【极因】是事物所造成的后果或者当初创造这一事物之目的最终所产生的意义或价值。

---
显然,意义或价值的追究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主体(被评价方为客体)。

---
作为在没有【生因】——“的生态和谐认识体系的情况下,评价事物价值的主体显然是不由自主的以人类自身的主观欲望、意识和经验为标准的。

---
主观欲望的发展具有无限性,而意识和经验始终也具有局限性,这就必然导致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

---
为了满足主观欲望和斗争发展的无限需要,大量人为构想出来的本体和人造物得到了无节制的发明、创造和发展。这便是西方社会自宗教势力推出政治势力之后首先是机械科学,然后是化学,再后来是电子、数字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

---
然而在中国,尽管在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压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宗教势力或其它信仰,但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却无法与西方只有近三百年来的发展成就和速度相提并论。

---
当代绝大部分文化学者均相信,东西方创造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水平的差异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异具有重要关系,还有不少人认为与道家文化具有重要关系。

---
在我看来,东西方的差异是自然之用来和谐地球文明的需要而创造的互补关系。他们之间永远都是既对立又互补,既矛盾又协调的关系。

---
所以,对于东方人来说,根据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适度的引进、合作和自我发展等方式,尽可能的使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保持一致,以此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如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造福全人类的目的——即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导致人类冲突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为与不为的智慧则需要向东方的哲学学习。

--------------------------------------------------------------------------------------------------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93于广州白云山

 

--------------------------------------------------------------------------------------------------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道德经》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

 

不要误解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经》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 既然,老子不主张搞偶像崇拜,所以他又提出了杜绝偶像崇拜的根本措施——“绝圣弃智”——即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不要有偶像(圣贤)崇拜的心理,并且要放弃利用智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去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和想法。

 

 

--------------------------------------------------------------------------------------------------------------

误解老子之——★治大国若烹小鲜★  

草树先生

《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若烹小鲜”之本义

→“道德经”第六十章讲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是“若烹小鲜”。然而,对于这一原则的普遍理解——“掌握火候,尽量少搅动”之类,草树先生认为与老子本意实有差之千里之嫌。王蒙:“若烹小鲜”就是不折腾)

→显然,要正确理解老子“治大邦,若烹小鲜”含义的关键在于找出烹大鲜与烹小鲜在做法上的主要区别。

→通行解读在“火候”、“搅动”方面做文章,然而无论烹大鲜还是小鲜,这两个技术要点其实都是共通的。

→有网友言,时烹为煮,未有“煎”之义。

→其实,无论煎、煮、蒸,亦或是红烧,大鲜与小鲜的主要不同处理方法皆为——大鲜需要除去部分内脏,并且还可以将身体各部分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而小鲜则适合整条的、混合的烹饪方法。

“治大邦,若烹小鲜”采用的是一种形象比喻。正所谓“道可道,非恒道”,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厨师形而下的的烹饪之道——技巧,采用抽丝剥茧的办法把它移植到治国方法上来,而是应该把形而下的技术之道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高度来理解。

 

※贞观之治的标准

→至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明确一下社会治理好坏的标准——人们是否安居乐业——也就是人们是否普遍具有安定的生活感,以及是否喜欢自己的职业。

→安定的生活一方面需要靠物质财富来维持,另一方面则需要尽量消除人们贪婪的——纯粹属于心理臆造出来的,譬如虚荣,移情恋物之类而滋生出来的社会性财富欲望。

→人们喜欢自己的职业必定是因为它能够最好的发挥自己天性里面的长处,而不会因为世俗价值观念而迷失了自己最佳的人生方向或违背了自己的自然意愿。

→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生命都有不同于其它生命类型的需求,而且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持也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不同的相应价值。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每一个人自然天性中对物质财富需求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最感兴趣的职业也是有所区别的,而且这些区别正是构成社会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最主要条件。

 

※人们为什么不能安居乐业?

→按照常识,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的最直接原因似乎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治安不好——譬如战乱、政治斗争、犯罪猖獗等等,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贫穷。然而,这一切一切问题背后的共同起因均是源自于统治者和所谓的圣人——文化和精神领袖们,在对待和教育民众的时候就像对待大鲜一样有了对不同利益、是非善恶的分别、取舍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正如《道德经》第二章所言,一切对自然存在和意识形态的分别概念都是相伴而生,相待而成,并且是相互转化的,均不是自然存在之存在。

→人类一旦有了分别、取舍、爱恶的主观行为和意识,也就脱离了自然本性。因此,自性与自我,个人、家庭、团体、种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自然也就产生了。所以,老子紧接着在第三章指出了“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的三大具体治国措施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其无知、无欲也”这一治国的核心主张。

 

※老子不是鬼神论者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一些学者认为,老子在此承认了鬼神的存在。这实在是误会了老子。其实,这里所说的鬼神不是神秘鬼神信仰中的鬼神,而是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的主体(鬼)及其行为能力(神)。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指的是统治者和圣人在教导人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自然本性和价值的先天差异之后,尽管人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价值,但由于各自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因此也就会彼此尊重对方而不相互伤害。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并不是彼此没有伤害对方的能力,而是不把能量用在彼此伤害方面。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彼此之所以不互相伤害并不是相互之间妥协的结果,而是导致相互对立、矛盾观念产生的条件——教导民众的圣人对不同事物的利益、是非善恶产生分别、取舍的观念没有了,所以就不会使民众彼此之间产生纷争和斗争。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里的“两”并不是通常解释认为的鬼与神,鬼与圣或神与圣,而是指矛盾对立双方。

 

--------------------------------------------------------------------------------------------------------------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

 

错解“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道德经》第十四章 ”?

草树先生人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指的是:

只要把握住了现今的“道”——各种事物的自然发展机制和规律,就能够——1、化解当前面对的困难、矛盾和纷争;2、也能够理解各种事物产生的根源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道”的规律。因为,“道”是不因时间、空间而改变,始终按照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主导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和生死轮回的

 

另外,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视之而弗见...是谓”描写的是“道”。但是,草树先生认为这描写的可能不是“道”,而是可感知物理世界未生成时的状态——虚空,科学家所谓的“真空”。至于“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则表达的是当我们还没有掌握“道”的时候,对于将要发生的事物往往不知道它将要发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向——来龙去脉。

 

 

--------------------------------------------------------------------------------------------------------------

 

 

 

 

不要误解:“不信者亦信之”老子《道德经》

 

-----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   对于“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我看到一般的解释是:对于守信的人圣人信任他;而对于不守信的人圣人也信任他,这可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信任。

 

-----   我认为,老子如果在世听到这样的解释的话可能是要脱下鞋子打人头的哦。

 

-----   明明就是一个大骗子——不信者,还说要毫不怀疑的相信他说的话——信之?还说什么这样就可使人人守信。真是气------了!

 

-----   如果人人都采用那样的做法的话,世界上恐怕就只剩下骗子了(诚实的人都给骗子优胜劣汰了)。

 

-----   我相信,作出以上解读的“文明人”是绝对不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自己的。

 

-----   事实上,“不信者亦信之”的原意是:对于不守信用、不诚实的人,圣人也会对他守信用、诚实。

 

-----  所以,老子在本章所要表达的是作为道德典范的“圣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他们不会采取报复性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可能在人格修养上有缺点——对他人或社会会造成损害的人,而是会做到象对待所有善良诚实的人一样——均以善良和诚实的态度和行为去帮助、感化他们,以使他们的人格修养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使得社会风气得进一步的净化,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以降低。

 

-----  人世间的一切矛盾和冲突是造成人类幸福感丧失,并使得“善复为妖——人心变坏”的根源。而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又是由伪圣、伪智所带来的投机取巧和贪得无厌对人心的污染所导致的。所以,老子提出了“不上贤”“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等系列主张。

 

----------------------------------------------------------------------------------------------------------

 

误解老子之——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

草树先生

帛书出土本“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而通行本则在“行”字前面加了一个“美”字,并且在“尊”字后断句,因而成为了“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本人认为,这是后人不理解老子此话本义,又因受儒家礼教思想的浸淫而进行善意篡改的“通俗改装版”。

 

老子此言之所以被曲解乃至篡改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如果断句为“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的话,似乎无法解释“市”字的含义;而如果断句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的话,似乎只要在“行”字前面加一个“美”字也就通俗易懂多了,因为这样就可以将“市”和“尊”连起来成为“市尊”。这样,“市”字自然也就成了“世”字的通假字。

 

因此,“嘉美的言辞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帮助别人、感化他人,使人格得到升华”——诸如此类完全符合礼教思想的“翻译”自然也就得到了俗众的普遍认可。因为这一“真理”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可以随时得到“科学验证”的。

 

殊不知,老子有言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若,取“市”之本义,乃为“市场”之谓。“市场”代表买卖。买卖者,商品也。商品者,利益也。

 

因此,若以“美言可以市”,是否可以理解为“那些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等让别人听起来可以达到`自淫`效果的言辞就好比是商品一样,通过它可以从别人那里换来利益——譬如,升官发财之类”。

 

至于“尊行可以贺人”。“尊行”和“美行”虽然在行为意愿上都是朝着善的方面发展,但在层次上不同,结果往往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老子曰:“道之尊,德之贵也”。所以,“尊行”中的“尊”字虽然有尊重的意思,但仅此理解还不全面,而顺应道——自然规律,才是此处“尊”字的本义。所以,对“尊行可以贺人”较为恰当的理解应该是“尊重他人的自然本赋,帮助他人去发现和发展真实自然的自我,这样的行为可以让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更好的发挥潜能——扬长避短,因此更能体会到生命自在、自然发展所带来的自得、完满和幸福之感。

 

通行本“美言可以市尊”和“美行可以加人”均为并列肯定句式。而根据以上的分析来看,“美言可以市”和“尊行可以贺人”则是一反一正的对立句式。与“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同属对立句式。

 

另外,紧接着后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结论不正是通过“不善人之所保”和“美言可以市”而得出的吗?

 

--------------------------------------------------------------------------------

 

修道篇:《道德经》第十七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吾以为,老子在此章所讲述的是修道的方法,以及得出此方法的依据。

 

修道的方法:【致虚,极也;守静,督也】

 

【致虚,极也】中“虚”指的是佛家所说的六根能量不发散于六尘而消耗。

也就是说,看时是不看之看,听时是不听之听,依此类推。

所谓不看之看,也就是说,虽然“看”,但并没有把视角能量投射到物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属性,因而不会消耗精神能量。此时,眼睛就如一部数码照相机,虽能成像和储存图像信息,但自身并没有分别意识。不听之听等,同理。

也许有人会认为,此状态的人就如一块石头,就像一个白痴,但其实不然。实际上,此时的生命就好比是不断拉满的弓,只要意识一启动,知觉能力就变得特别强。

【守静,督也】如果说“虚”是修道的前提条件,那么“静”就是修道的具体门径,两者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所谓心静自然凉,“静”就是没有心理活动,佛家说“如来——如如不动——心不随物、境所转”。

佛家说“明心见性,见性即佛”、“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所以,致虚使人心不执着于尘境而受羁绊,守静则使生命自身内心的圆满觉性——智慧显露出来。

其实,老子提出的这种修道方法与禅定,譬如打坐入定的方法是同一的。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得出此修道方法的依据:【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
吾似山间一块石,
六根六尘离六识,
方知色身是寄生。
守静笃:
无住道名形色相,
好似加满油和料,
浪子回家瞬间到。

勿执!勿执!-

 

---------------------------------------------------------------------------

 

学者、道人不懂道可道,非恒道......”,现世解读都是错,错,错!
  
  可道非可说之意;并非名字;可名亦非可称呼。
  
  可道者,像道路一样有固定之模式;者,本体也;可名者,可描述也。
  
  【正解】:道,如果象道路一样有具体的成功路径(模式)的话,这种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按照这种模式是不可能永远取得成功的(注:两晋之前,还并没有说的意思,只代表道路。);名字所代表的事物本体如果是可以进行描述的,那就不是能够永远存在而一成不变的事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断句也是错的。
  
  应该是,名万物之始;,名万物之母。
  
  就是万物潜在本体未形成;
  
  就是万物潜在本体已形成。
  
  【析义】::事物在未生成之前,正是事物本体(事物的潜在属性)被先天创始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的就是的创始功能);有——事物本体的生成,则正是事物由潜在属性向物理属性转变的内在力量(这个过程表现的则是对物理世界的实现功能,这种功能称为)。

 

------------------------------------------------

 

 

昔之得一者:一者,非道也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对于这一章的解读,最关键的最在这个“一”。

 

.>>>.一般都认为,这个“一”就是“道”。有人引证说,第十四章的“混而为一”指的就是道,甚至还有人因此而推断出道就是物质的“高明”结论。

 

.>>>.可我要问各位了: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要分为《道经》和《德经》?

 

.>>>. 以我的理解,《道经》阐述的是对“道”—— 万物潜在本体生成过程的自然规律和法则的认识,以及修道——掌握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方法、前提条件等;而《德经》则阐述的是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等修德——如何才能按照自然规律、法则,顺应社会、事物发展的趋势,而为“无为”之事,也就是做到“唯道是从”这一最高德行的意义、条件、方法、态度等。

 

.>>>. 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修道、掌握道的工作都是由道人——学者去承担的,而统治者则是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知识来做决策的。

 

.>>>.我国古代的“三公”就是朝廷最高等级的智囊团,帝王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对他们非常敬重。

 

.>>>.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也就是说,统治者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非常尊敬和重视得道之士,因而得到他们的辅佐的缘故。他们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永恒自然规律。

 

.>>>.可见,“道经”主要是给修道、修学之人看的,而“德经”则主要是给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看的。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第三十九章《德经》中的“一”指的应该不是道,而可能是与“德”有关。

 

.>>>.在道德总纲(一般认为的道经第一章)中,老子阐述了“名可名,非恒名”“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我认为,“名可名,非恒名”指的是事物的本体(本质)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其物理属性也会根据本体的变化而变化。

 

.>>>.至于“有,名万物之母”则是告诉我们,本体是万物在物理世界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是跟随道,顺应道的。可顺应道的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道所创造的,有规律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物之本体。

 

.>>>.譬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从生根发芽、结果、死亡,到再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所以,天、地、神、谷、万物得到按照自然规律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自身本体就能够表现出他们应有的存在状态。而侯王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就能够因为使人们得到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得到人们的拥戴。

 

.>>>.其致之也”就是说,如果因此而满足现状、试图保持现状,或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话,由于事物潜在本体的发展变化是从不间断的,所以就会导致天裂、地废、神歇、谷竭、物灭、侯王蹶的悲剧发生。所以,老子在本章是要告诉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东西方需要阴阳和合

 

   草树先生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