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经济学能搞得象宗教,背后就是民众的迷失!
最近,还是抽空在上厕所的时间通读了《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的经济》,东方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觉得有话想说,一直没有抽出时间,今天恰好读了腾讯财经的专题:经济学家为何不喜欢郎咸平。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谈谈郎咸平。
经济学家不喜欢郎咸平,而郎咸平拥有狂热的民众粉丝,这是有当今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我首先谈谈我对《谁在谋杀中国的经济》这本书读后感想,因为这本书其实很能表征朗咸平先生的本质和作为经济学人的蜕变。
通读全书,如果仅把它看作演讲的结集、作为茶余饭后、枕畔厕边的消遣书,就像看看成人杂志或演艺明星的八卦绯闻,这是一本能吸引人的书,无可厚非。如果要把它归于一本经济学著作,那就只能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浅薄的书,书中提出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是“浮躁、投机取巧和僵化的思维模式”,但整本书中,既没有论据,也没有足以成立的论证逻辑。
比如书中将“投机取巧”划归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引证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姑且不论《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即使我们假定这是真实的历史,也不能将这种“投机取巧”视同中国的文化魔咒。其实,以孙子兵法为地标之一的中国文化中早就有名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能正合,是因为占有强大的优势,所以曹操同志就无屑于空城计、无屑于草船接箭,是因为他评估时事,有必胜的基础资源。而诸葛亮同志为什么要投机取巧,是因为,当弱势与强势对抗,它无法以正合,就必须以奇胜,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基于智慧赌小概率事件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同志被视为智慧典范的原因了。所以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即强调以正合,也强调以奇胜,正合与奇胜能兼容并蓄,这正是中国人思维不僵化的典型特征。其实,中国文化能够屹立数千年不到,正是这种弹性文化的伟大体现,如果要说是文化魔咒,不是投机去巧、也不是思维僵化,而正是中国这种文化的过于圆融才是文化魔咒。如果要说浮躁,这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事,中国清代的学者能独坐侯穷,数十年钻研考据,那种笃定与耐寂寞,说浮躁是中国的文化魔咒殊不足立论。即使对一个企业来说,有时追求以奇胜,是建立在他处在弱势与强势对抗的情势下,一种不得以的投机取巧。因此简单地将投机取巧归结为谋杀中国经济的魔咒,也不足立论。
书中很多之类观点,不一赘述。仅可博一笑而已。
其实如果将“浮躁、投机取巧和僵化的思维模式说”指归为中国的文化魔咒。我觉得对郎咸平先生来说,这几大缺点恰恰正是它自身缺点的投影,其对“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的思考可以说仅仅只是对“谁在谋杀郎咸平先生的经济思维”的臆想和放大而已。
不妨列述如下,供大家共同辩明:
一,从郎咸平先生一直以来对自己商业化包装运作,所出著作“标题党”意味浓厚;到每天忙于演讲应酬,挤占了一个学者仅有的思考时间;出了很多书,但很多书流于浅薄媚俗,这不正是浮躁吗?
二,郎咸平先生能在众多的经济学者中脱颖而出,其个中的操作手法不正是投机取巧吗?其意味不言自明。
三,我们知道凡事不敢越雷池半步,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僵化;但凡事都以逆反视角来看问题,这是不是也是另一类的思想僵化呢?应该说这种思维僵化更可怕,更容易被掩盖。
在这篇文章里,我的主旨不是要批判郎咸平先生。郎咸平先生作为一个经济学人,是一个很成功的经济学人,他在经济学的民智启蒙、引发国人对某些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基于其演讲天才,其贡献非凡。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观点,需要这样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将他视为经济学家,那就会出大问题。在读图时代,他以一种可读性的魅惑力在误导国人的经济思维。因为,如果将他纳为投资银行类所需要的实战型经济学家,他不如瑞士信贷总经理陶冬。他的情感常常主导理智、夸张无心歪曲数据,因此他对经济走势常常会判断失误。如果将他纳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他的取巧有余,严肃不足,媚俗有余,深度不足,他不如很多严谨的经济学家。
这或许就是香港凤凰网举办中国60年新经济史记专栏,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中有一个经济学家版块,将4代中国经济学家及海内外的经济学家,进行了风采的展示,却未将在中国大陆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郎咸平先生列入其中的缘由!
这或许就是樊纲先生这样说的缘由:“现在有一些经济学家,动不动就批中国经济哪里哪里生病了,其实他是不懂宏观经济学。”
这或许更是汪丁丁先生这样写的缘由:“郎咸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批评,原本与我们的复杂自由主义立场的批评类同,我们不能赞同的,是郎咸平提出的改革方案。郎咸平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我们坚决反对。”
民众为什么会对郎咸平先生迷狂?这是因为我们社会的商业化还是近些年的事,我们的民智并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们的民众普遍缺乏经济学知识的启蒙。
缺乏独立思考的文化传统,民众很容易将情绪同化被误导成宗教迷失。
思想精英的失语与沦落,于中国的经济界更是最可怕的。
我们需要郎咸平,但我们更要警惕其“可读性的魅惑力”误导国人的经济思维。
延伸阅读:卖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