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开着电视未必看》这个短文里有句话,“早上推开窗子伸腰展腿罢,发现对面楼里多家电视机开着,有的节目看起来还像又臭有长的韩国电视剧。”有位读者就此评论说:“据我所知,韩剧有相当市场,也有相当一部分有文化的人评价韩剧有意义。我也没有看过韩剧,但从心理上讲,马先生的这句评语或感叹,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悦,继而对马先生有不利的看法。”进而建议说:“评论类的文章,是在评论别人的是非,两个问题比较重要,一是尊重的态度,二是诚恳的方式。反之也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反而抵消了文章的说服力。”
这位朋友的意见很有道理,拿我现在的观点来看,我的那句话确实不够妥帖。韩剧在国内的受欢迎已经不所一年两年的事情了,势头乍起的时候就开始被称为“韩流”,可见其势之不可挡。湖南卫视播出的《大长今》至今还热乎着呢,中央一台午后的“情感剧场”也是连续播放着几部韩剧。要是韩剧真如我所说的“又臭有长”的话,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影响呢?
我写那篇文章的时候,确实认为韩剧是“又臭又长”的,现在可不那么看了,看法的改变是从韩剧《黄手帕》开始的。中央一台“情感剧场”在播完同样是韩剧的《人鱼小姐》之后,换了个港台篇子叫《新白娘子传奇》,大概收视效果一般,有搬出韩剧来了,这次播的就是《黄手帕》。我当时正在琢磨老家的别墅怎么设计,所以对房间布局、装饰很感兴趣,偶尔发现这个电视剧里的房间很对我的胃口,这才注意起来看了几集。这一看,不得了了,开始关心人物的命运情感,渐渐地忘记了借鉴房子结构的初衷啦。150集,够狠,我居然几乎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想想都佩服自己。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先不检讨我的错误,我倒从这件事情发现一个问题,其实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也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倒更值得我们注意。对于新产品,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往往先从坏处想,先表示怀疑,挑挑毛病。就像我对于韩剧,先认为都是些无聊的情感片,能有什么意思呢?而其实上韩剧的感情细腻、表达细致、表演精致都是优点。比如说你酒,质量没的说,口味好得很,偏偏是个新牌子,要消费者认可也不是那么容易。
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来说,总会遇见这样的问题。所谓市场切入,是比较让厂家费心劳神的事情。就酒而言,说到根本上还是酒体质量和口感的竞争,或者说这是最见真招儿的竞争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包装、广告乃至文化等其他方面做得再精到,也只能是一时的作用。然而,如果新酒上市单纯宣传自己的酒好喝,消费者也往往不会买帐,并且在没有消费者品尝的前提下一味说自己的酒好,真有点王婆卖瓜的感觉,反而引起人们的反感。
我们常常看到商场做的促销活动,尤其过年过节的时候,商场门前热闹非凡,但那些“活动”大多与商品的销售没有什么关系,无非是些歌舞、锣鼓表演之类。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很简单,做商业的讲究一个“人气”,买不买东西先放一边,客流多起来就有机会,换句不再时髦的话,这叫吸引眼球。
吸引眼球的方面就可以拓开思路,而不是局限于产品自身的某些具体优势了。当年山东的秦池上市广告给我印象很深刻,只是一个小提琴手的画面,一段悠扬高雅的小提琴曲。到了酒店,偏偏见到这款酒,就有了尝一下的兴趣了。如果大家都说自己的酒好喝,那其实就相当于谁也没说。所以聪明的厂家总是闪过主题,另辟蹊径,才能感一个同类产品所忽视的方面来塑造自己产品的特色。甚至某口服液把“蓝瓶的”也作为宣传点,尽管瓶子颜色和产品功效并无关系,但这个点还是蛮新颖;“脑白金”更不说自己的功效,干脆打礼品牌。对于广告形式的赞扬和贬低对于厂家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的就是在合理的心理承受范围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在商品充斥的市场环境下,找准一个特殊的宣传点,实在是必要的思路。就像我看韩剧,开始并不是为了看剧情,为了看房间结构和布局,结果不还是被剧情所吸引,成为忠实观众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