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


  

  变革发展理念 共建低碳中国

  以“发展低碳经济、共建低碳中国”为主题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1月21日-22日在京如期举办。

  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气候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低碳经济。中国要以改革的精神融入低碳经济发展的脚步,以长远的眼光、务实的脚步,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新农村,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中国,是每个人的共同历史使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左己,美中清洁能源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齐续春,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石国雄,欧美同学会企业家协会会长徐昌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驻华代表夏堃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等出席了大会。

  张左己在致辞中说,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是大家在此汇聚一堂的目的。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发展是前提,合作是途径,公正是保障。

  傅志寰、毛寿龙也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傅志寰强调,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还将促进“发展理念”的变革。毛寿龙说,依赖国际协议减少碳排放,实现难度是很大的,但如果通过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进行减排的努力,也可以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这种方法其实可能更为现实。

  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低碳中国论坛秘书长石国雄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强调,“低碳中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要做到“政府低碳、企业低碳、人人低碳”。

  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夏堃堡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要想发展具备可持续性,2010年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完成产业升级。”段嘉宣说。他认为,上述问题之所以成为难题,在国家三令五申下,不仅没有得到遏制,相反会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是因为,很多地区很难在限制本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其他支柱性地位的新兴产业。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欧美制造业受损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快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机械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全球装备业市场将会十分活跃。未来5年内中国装备制造业仍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还很严峻。如果应对不力,关键期有可能演变成反复期,其结果是不进则退。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指出,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抬头,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在短期内还是难以有根本的改变。由于国内,装备制造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运行的态势还不平稳,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目前一些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落后产能难淘汰等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和支线飞机、高速轨道交通设备、高性能船舶等均可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罗百辉说。

  罗百辉指出,国家在2010年需要做的事情还包括:抓紧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今年技术改造的方向和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完善重点项目库,加快建立推进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明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尽快出台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消除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政策障碍等。

  “还应该实现主机和配套件协调发展。改变以往重主机、而轻配套的产业政策。同时,依然要坚定不移地推动重大装备实现国产化,逐步摆脱进口依赖。”段嘉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