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庆经验


 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庆经验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已进入新的成长周期,实力逐步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而且有生产成本低、配套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强、本身及周边市场成长快等优势,具有抗御风险、持续发展的较好条件。2009年重庆在金融危机中调整产业结构,在世界经济触底反弹中加速发展,GDP飙升14.9%。为什么 重庆发展较快?解读梳理供参考。

  1、国务院三号文件助推重庆加快发展。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三号文件”)。中央明确提出,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贸易大通道,成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等。“三号文件”的含金量近万亿,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引进IT巨头,加速重庆产业结构调整。  2009年8月4日,“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产业基地”两个重大项目落户重庆。 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全球PC业巨头先后落户重庆。 按规划,到2012年,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并将带动航空、货运、贸易等产业的同步发展。 今后4年,重庆将投入1万亿元,用于重点发展该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和重化工行业,未来几年,重庆笔记本电脑将形成6000亿元的年销售值,  目前重庆工业年销售产值约为8000亿元。6000亿元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重庆工业!

  3、重庆加快建内陆开放高地,对外开放亮点纷呈。中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在重庆落户;2009年9月,中国最大地方贸易集团——重庆外贸集团成立,2009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0.1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7.17%,总量居西部地区第一,增幅居全国第一。  目前进驻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113家,涉及电子信息、化工、金融等产业,内资1468亿元,增长74.2%。加工贸易取得重大突破,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境外投资迈出较大步伐。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外国直接投资》近日在亚太地区133个城市展开调研,依据经济潜力、成本与效率、人力资源、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商务环境、外资策略等七方面的标准,评出了2009—2010未来亚太城市,重庆市荣获“最佳外资投资策略城市”,总排名位列第七位。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更看重的是外资带来的四方面的“黄金含量”——先进管理理念、全球运作观念、国际化市场和人才。

  4、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提速。2009年,重庆市新开业、批准筹建和申请筹建待批的银行机构达12家,月均增加1家。2009年末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85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2%。金融业迅猛发展,增加值增长31.2%,占GDP比重达到6%。代市长黄奇帆在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指出,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速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5、打黑除恶,重建社会经济秩序。 据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估计:重庆黑社会仅“放水”就放了300个亿。这相当于重庆一年财政收入的1/3。 在城市公共交通、房地产开发、金融、肉食品、娱乐等五大产业中,均有黑势力侵入,这直接导致社会公共产品政府难推,百姓难享。更为严重的是,黑恶势力朝政权渗透,打黑除恶,净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黑除恶,累计抓获涉黑涉恶人员3339人,一批黑恶团伙已受到法律惩处,一批黑恶势力“保护伞”被铲除。城乡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八类暴力刑事案件占比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6、财税新政,为企业发展减负。  2008年,重庆召开经济工作专题会,出台5条措施,针对企业应交的养老保险、税收、费用等进行缓收、减收或者降低;2008年11月初,重庆提出3年投资1.5万亿元的“暖冬”投资计划;2008年12月,重庆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推出12条保障政策措施;2009年2月,8条扶持台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出台;2009年4月,又出台了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的38条政策。新增百亿商圈3个、百亿市场3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采取缓征或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为企业减负让利50.4亿元。

  7、家电下乡,拉动内需 。2009年8月,商务部提出:从农民提出申请,到资金兑付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而重庆,早在一个月前,就将补贴发放时间缩减至3天。2009年7月,全国下乡家电网点直补的做法,更是率先在重庆推行。“现过现,享实惠”成了农民眼中最大的好处。 据统计,2009年1—11月,重庆市农村地区实现社零总额564.36亿元,同比增长18.2%。城乡消费增幅差距已由去年的7.5个百分点缩小至0.3个百分点。自去年6月份以来,重庆市的农村消费增幅已连续7个月高于城市。

  8、支持创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名贵树木可以像房产一样,进行贷款抵押——2009年10月,重庆农商行新政; 商标可抵押贷款,驰名商标优先办理——2009年2月,市工商局和市银监局联合出手;  半成品、没有卖出去的产品,甚至是销售合同,均可抵押贷款——2009年11月,重庆试水动产“浮动抵押”新政。

  “保存量”——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和三峡银行,放在三五年前,几乎都是濒临破产、不良资产高筑的困难户,自身难保。经过一系列重组以后,重庆银行资本金从2亿元变成了20多亿元,农商行资本金从2亿元提升至60亿元,三峡银行资本金由1亿元提升至20亿元。与此同时,它们的贷款余额也迅速增加,三家银行分别从原来的100亿元、300亿元、20亿元,提升至300亿元、1000亿元和60多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三家银行贷款余额的60%—80%贷给了中小企业或三农。

  “抓增量”——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信托、担保、私募等各种之前不为人熟知的金融、中介机构,仿佛雨后春笋迅速拔起。截至目前,重庆已有6家村镇银行、8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其数量均为全国趋前、西部一流。

   9、五个重庆,创造万亿商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今后10年,重庆主城将由5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由600万增加到1000万,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机遇”。前两年,政府做了很多铺垫,明年开始要大干,3年“大变样”,10年“脱胎换骨”。2009年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把“五个重庆”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塑造内惠民生、外树形象的城市品牌。投入2050亿元,超额完成各项年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