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高铁迟迟不开工想到的


    相比内地高铁建设的顺利,香港高铁项目却是一波三折。广深港高铁内地段早已在2005年底动工,计划2010年落成,香港段却还没有开工。一直到上周,立法会才通过了拨款申请。香港高铁项目拖了5年,一路坎坷走来,预算费用步步攀升,翻了近四倍,每公里造价预计高达25亿港元,被戏称为“全球最贵高铁”。很多朋友都觉得困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香港高铁这个对香港未来如此重要的建设项目,为什么这么拖拖拉拉,一直开不了工呢?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七十三条和议事规则的规定,香港高铁项目必须经过立法会财委会表决通过后才能获得拨款。可以说,财委会一日不表决通过拨款,高铁就一日上不了马,也开不了工。对特区政府来说,要想让香港高铁项目早日上马开工,财委会是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但对政府官员,说服议员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功课要做足,对一切经济数据、工程问题都烂熟于胸,还得要有极佳的修养和足够的耐心,面对咄咄逼人的议员提问才能不卑不亢。此次立法会审议高铁拨款申请,会开了四次,辩论长达25个小时,创下了历史纪录。这对官员和议员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挑战。

  除了应对议员质询,政府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征地拆迁。香港高铁全长26公里,虽然基本上以隧道形式兴建,但还是要收回菜园村27公顷土地,影响150户村民。由于受到村民集体抵制,政府高官几次对话都无功而返,小小菜园村成了香港高铁的“钉子户”。无奈之下,为了保证高铁工期,政府只得推出高达8600万元的“天价”赔偿终极方案,合格住户都可获60万港币的特惠津贴,较原先的13万元高了近4倍。此次香港高铁之所以造价昂贵,与全程隧道不无关系;而这也是特区政府的无奈之举,因为不采用隧道形式,将要面临更多的征地拆迁问题,代价可能更高昂。

  特区政府做到这个份上,按理说已经是全力以赴了,但还是有不少市民不领情、不买账:于私,有的是拒绝接受政府的征地补偿标准,有的批评高铁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于公,有的认为斥巨资建高铁并不划算,有的反对把站台设在市中心的西九龙,就连不少“80后”的年轻人也出来发声,认为政府咨询不足,没有尊重民意。

  香港高铁迟迟不开工的诸多争议固然告诉我们,对于极度注重私有财产保护的香港来说,如何协调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于法治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香港来说,如何平衡决策的民主和发展的效率;对于市民社会逐步成型的香港来说,如何兼顾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与大众化的公民参与,仍是有重大价值的新课题。但就事论事,在一个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地方,对政府的施政也好,对大型工程的上马也好,因为不同利益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存在,所有的弱势群体都有机会发出声音,表明态度,而不至于在无声无息中被损害权益,本身就是文明和进步。因此,我们可不能光把香港的“议而不决”和“决策低效”当成笑话看,看完之后还对自己的“高效”和“速度”沾沾自喜,把过去所有的“教训”都抛到了脑后。

  有时候,速度过于快不一定是好事,速度慢一些则未尝就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