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毛病让我来断,显然不是作者节奏慢,而是读者太性急。以作家王安忆的专业眼光来评判,她认为那些看惯了电影和电视剧的读者,自然不会喜欢黄永玉这种慢悠悠的作品。
真是一针扎到了痛处。看惯了电影和电视剧的观众,习惯了用影视剧的标准来衡量图书。读书找的是故事和悬念,对黄永玉这种用大量细节还原生活的写法显然难以适应。不看黄永玉倒不要紧,要紧的是这种不看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如果让影视剧操纵了人的阅读水准,恐怕更是一种失误。
《2008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而读书少的原因,除了工作太忙、没有读书习惯等之外,“找不到感兴趣的书”、“不知道该读什么”的人群也为数不少。
现在去图书市场看一下,影视剧书已成为一大类型。电影《风声》上映的时候,麦家的同名小说就卖得不错。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电视剧开演了,可以带动严歌苓的其他小说卖一阵。按说这样的阅读都还算不错,因为毕竟影视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如果把阅读眼界只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就会只对故事和悬念产生兴趣,对文字的感觉越来越淡漠。
黄永玉的自传体小说一直流连在幼年不肯离去,仔细从容地还原儿时的记忆和那个年代的乡村生活,里面有大量的细节和非常详细的生活描写。相信静下心来的读者是可以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乐趣、得到享受的,而忙着看故事推进的读者很难琢磨到其中的好处。
这就跟诗歌在现代的处境大致类同。其实,诗歌在这个年代依然存活得很好,不管是数量和质量一直在稳步推进,只不过诗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远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红火了。就像著名诗人于坚说的:“诗还在,一直在它该在的那里,就像岩石在它该在的地方一样。我劝人们别为诗歌瞎操心。”
现在投靠在诗歌门下寻求庇护的心灵越来越少了,在长篇小说中能感受到意境的也是少之又少。这就不难理解黄永玉笔下这种广阔和缓慢的节奏为何被质疑、被嫌弃了。
说到底,你可以不读黄永玉,但别以节奏慢这种站不住脚的理由来“倒黄”,更要紧的是别让影视剧操纵了你的阅读水准。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