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论语”:君臣之义



孔子儒家主张“君臣父子”,很为现代人诟病,斥为封建专制思想,并用旧小说中的民间俗语来证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这根本不是孔子孟子的君臣之义。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孔子很生气,孟子很着急。
孔子是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翻译为白话:君要象君,臣要象臣,老爹要象老爹,儿子要象儿子。我这里只说君臣。君臣之义,在孔子时代,就是个上下级关系。上司怎样才能象上司,下级如何才能象下级?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简言之,君仁臣忠。所谓“忠”,就是尽心,在其位,尽其责。上司使用下级,也要以礼相待,不能随心所欲,如同现在民间戏语:女生当作男生用,男生当作畜牲用。否则,下级就会改弦更张,另谋高就。
孔子就是这样。他对本国执政不满意,就去周游列国,这些国,就是外国。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想漂洋过海,到海外。不仅孔子,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人才都这样流动,既不要护照,也不要签证,来去自由。当此之时,不仅君选择臣,臣也选择君,合则留,不合则去。用现在的话说:双向选择。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是相对的多元的,而非秦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王朝那样,皇权独大,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何“愚忠”之有?
孟子说得更直白:“君若把臣视如手足,则臣把君视作腹心;君若把臣视如犬马,则臣把君视同普通国人;君若把臣视如土芥,则臣把君视为寇仇。”一句话,君对臣怎样,臣也对臣怎样。孟子去见齐宣王,宣王问他:“听说商汤和周武王弑君,是吗?”据古史记载,商汤原来是夏臣,周武原来是商臣,但他们却革了君主的命,汤流放桀,武诛杀纣,以下犯上,却成了儒家盛称的“圣王”,《易经•革卦》赞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齐宣王之问,是怀疑汤武革命的正义性。但孟子斩钉截铁回答:“桀纣残害仁义,是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汤武诛独夫民贼,没听说弒君!”
西汉景帝的时候,有两个学者,儒家辕固和道家黄生,在皇帝面前旧话重提。黄生说:“汤武不是承受天命,是弒君。”理由是:“帽子虽破旧,得戴在头上;鞋子虽新,得穿在脚上。为什么?因为上下之分。桀纣虽然失道,却是君上;汤武虽然圣明,却是臣下。君上失道,臣下不能正言匡谏,帮助君上改邪归正,却反而将君上诛杀,取而代之,这难道不是弒君?”辕固反驳他:“如象你老先生所说,那高帝代秦即天子位,也错了?”这个话题太敏感。景帝表态:“吃肉不吃马肝,没人说你们不知味道;讨论学术,不讨论什么汤武革命,没人说你们是弱智。”不吃马肝,因为马肝有毒;不讨论汤武革命,原因不言自明: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最早将君臣关系绝对化的,是道家和法家。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杂取各家各派,援法入儒,倡为“三纲”之说,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权至上,上级比天大,跟孔孟所谓“君臣之义”原教旨大相径庭。董仲舒式的修正主义,说好听一点,叫“与时俱进”,说不好听一点,叫“曲学阿世”。

为《成都日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