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实质探析(上)――三论知识资本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轻资产”实质探析(上)
 
 
――三论知识资本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轻资产”企业以及实施“轻资产”战略的企业,只有把“轻资产”读作“轻传统资产”或者“轻固定资产”才是有益的。这就是说,“轻资产”企业所“轻”的仅仅是传统资产或者固定资产,而其所“重”的是知识资本,是知识资本的资产形态。一个只有很“轻”的传统资产的“轻资产”企业,其必定有很“重”的知识资本形成的无形资产,否则,这个企业是难以存活的。为了论证这个判断,我们追根溯源地探析两个依靠“轻资产”战略发展壮大的经典案例,这两个企业就是闻名遐迩的美国微软公司和戴尔公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微软公司和戴尔公司的成功事例大家耳熟能详,但人们更多了解的是他们骄人的业绩,其草创初期如何依靠“轻资产”战略发家的经历却鲜为人知。探析微软公司和戴尔公司最初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深对“轻资产”实质的理解和认知。
 
一、微软公司创业简历
 
    美国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117位,2008年营业总收入604.2亿美元,利润176.81亿美元。微软的比尔·盖茨是1995年至2007年连续13年蝉联全球富翁排行榜的世界首富,2009年再次以400亿美元资产,重登世界富豪榜首。就是这样一家声名显赫的特大型企业,就是这样一位令世人艳羡的大富豪,当初微软公司创建时的注册资本金,只有区区900美元!
如果我们把创建企业时的启动资金少,作为“轻资产”企业的第一个特点的话,微软公司就是不折不扣的“轻公司”。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创始人是两个年轻人,比尔·盖茨和比他大两岁的保罗·爱伦。当时的比尔·盖茨只有19岁,还是一个正在哈佛大学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1975年1月份《大众电子学》杂志的封面上登载了“阿尔泰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这台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的发明者是经营MITS公司的埃德·罗伯茨。比尔·盖茨敏锐地看到了商机,他打电话表示要给“阿尔泰8080型”研制BASIC语言,埃德·罗伯茨将信将疑地答应了。BASIC又译作“培基”,意思是“初学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码”,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阿尔泰8080配上BASIC语言。2月,保罗·爱伦亲赴MITS公司演示,十分成功,大大增强了这种计算机的市场竞争力。于是,保罗·爱伦进入MITS公司,担任软件部经理。念完大学二年级课程的比尔·盖茨肄业后飞往MITS公司,也加入软件部工作。为了能够平等地与MITS公司进行谈判,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合伙成立了微软公司,公司的所在地是阿尔伯克基的一家旅馆的房间,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只有900美元。
微软公司诞生后,仍然“寄生”于MITS公司之上。1975年7月下旬,比尔·盖茨与埃德·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埃德·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借助“阿尔泰8080的风行,BASIC语言得到了迅速推广。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继续开发PC机的编程软件。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仍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开发的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微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了迅速满足IBM的要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QDOS的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提供给IBM,并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操作系统。1983年,微软公司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还有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
微软公司自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5年,微软公司首次以营业额46.49亿美元的业绩荣登《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排位第250位,到2009年排位升至第35位,营业额达到604.2亿美元。15年营业额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率为79.97%。
 
二、微软公司给我们的启示
 
微软公司是知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是高效率运作知识资本的精英,是靠知识资本迅速致富的典范。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杰出的软件产品,并以自己的实践深刻揭示了知识资本蕴藏的超强生命力和巨大商业价值。微软公司的案例说明知识资本是创造巨额利润、制造“一夜暴富”的超凡力量,知识资本是名副其实的企业“第一资本”。
我们暂不对微软公司做全面的剖析,仅就其创业初期的“轻资产”运作模式进行析。一个注册资金仅有900美元的“超小”公司,两个年龄仅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如何巧妙运用“轻资产”战略,快速聚敛起创业的“第一桶金”呢?微软公司作为“轻资产”公司能够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第一, “轻资产”公司必须掌控足够的知识资源。
当时的美国,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资源,一种重要的资源,一种全新的资源。微软公司虽然注册资金,即公司的货币资本只有900美元,但是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资源,一种可以转化为知识资本的知识资源。
界第一台电脑ENIAC于1946年2月15日宣告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电脑正在得到普及。当时,电脑的软件系统落后于硬件系统的发展,软件的编程知识成为稀缺的知识资源。比尔·盖茨很小就痴迷上了电脑。他所在的西雅图湖滨中学是美国最早开设电脑课程的学校。比尔·盖茨一有时间便钻进计算机房,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3岁时,他便独立编出了第一个电脑程序,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玩月球软着陆的游戏,充分显示了其超凡的天赋。此后,他利用课余时间为一家电脑公司打工,得到的报酬就是可以无偿地使用公司的电脑和各种软件,从而使他在电脑硬件和软件方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其日后的研究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5岁的比尔·盖茨已经是远近闻名了。他和保罗·爱伦一起先后应邀为一家信息科学公司设计工资管理软件,为他的学校设计了一套排课用的电脑软件,为一家大型公司设计管理水库的电脑监督控制系统。
当微软公司创立时,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虽然没有多少资金,但是,他们拥有相对雄厚的知识,而且是一种稀缺知识,有了知识就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掌握足够的知识,掌控一定的知识资源,这是“轻资产”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这里说的知识,既包括可以用于技术创新的技术知识,也包括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团队建设知识等。这些知识必须是相对稀缺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用硕士、博士等学位和学历所表示的通用知识。比尔·盖茨只是大学二年级的肄业学生,论学位和学历都不行,但是,他掌握了稀缺的知识资源,他的“轻资产”公司才有可能成功。
那种既缺少资金,又不掌控足够知识资源的“轻资产”公司,只能靠玩“空手套白狼”的伎俩维持个“昙花一现”,寿命是长不了的。没有或者缺少足够的知识资源是那些短命的“轻资产”公司夭折的根本原因。
第二,“轻资产”公司必须将知识有效转化为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说,知识并不就是资本,知识并不就是财富,知识必须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才能创造财富。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一是必须与传统资本相结合,离开了传统资本知识很难转化为知识资本;二是知识只有通过创新和创新劳动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
第一台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个人电脑“阿尔泰8080型”的出现,使比尔·盖茨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机会。埃德·罗伯茨的MITS公司可以称为是一家“重资产”公司,有足够的传统资本,并且有能力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具有电脑硬件系统创新的能力,但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软件系统。当接到比尔·盖茨的电话时,埃德·罗伯茨虽然对这位年轻人不太相信,但渴求尽快配上软件的需要,还是给了比尔·盖茨这个机会。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创新为“阿尔泰8080”配上BASIC语言,演示获得成功,知识在与传统资本和“重资产”的结合中,大大提升了第一台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个人电脑的市场价值,实现了知识向知识资本的有效转化。微软公司成立后,仍然“寄生”在这个“重资产”公司之上,并与MITS公司签署了协议,获得了18万美元的盈利。借助“阿尔泰8080的风行,BASIC语言获得了迅速推广的机会,从而赢得了GE公司和NCE公司两个大客户。微软公司从此声名大振,财源滚滚。
微软公司在为“阿尔泰8080”创新BASIC语言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了“电脑程序语言”稀缺知识资源的价值。同时,“阿尔泰8080”以及“重资产”的MITS公司都因为获得了创新的BASIC语言而相应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说,“轻资产”公司要在创新的基础上首先实现稀缺知识的价值,同时,在知识有效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过程中,也要激化和提升“重资产”的价值,实现价值“双赢”。
第三, “轻资产”公司必须不断地充实提升知识资本。
微软公司自创立之日始,创新的步伐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微软公司作为“轻资产”企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最大限度地提升和积累企业的知识资本,用知识资本打造微软的“发动机”,成为企业发展强大的动力。比尔·盖茨的著名口号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周”,用强烈的危机感推行企业的创新,不断将陆续获得的新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
1981年IBM公司正式推出一款个人电脑,急需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合适的、基于英特尔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心急火燎的IBM公司决定与微软公司联合开发新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有一套“跟进创新”的策略是十分奏效的。所谓“跟进创新”,首要的是“跟”,紧跟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掌握最新技术、最高技术的动向;第二是“进”,深入学习最新技术,要钻进去,在掌握基础要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微软公司在接受IBM公司的任务后,对最新的、先进的操作系统进行了筛选,最后选中了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的操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块买下。微软公司将产品做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
“轻资产”公司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知识资本,就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以及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创新。创新以及知识资本,对于“轻资产”公司来说,好比“命悬一线”的那根“线”,只要这根“线”一断,“轻资产”公司就将一命呜呼了。
第四,“轻资产”公司必须认识知识资本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微软公司的创立和发展,雄辩地证实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本,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知识资本。“轻资产”公司资产可以相对较轻,但知识资本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微软公司的发展是神速的,其聚敛财富的示范效应是超强的。微软公司的发展依据其创新产品的出现,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975年-1980年),公司的发展初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创新产品是BASIC语言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营业额很少,每年大约就是几百万美元。
第二时期(1981年-1990年),公司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创新产品是MS-DOS,逐步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通行的标准操作系统。营业额不断提升,1984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第三时期(1991年-2000年)公司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创新产品Windows 系列产品开始问世,首先推出的是Windows 3.0,后相继推出Windows95、Windows98。营业额于1991年突破10亿大关,并一鼓作气,于1998年突破百亿大关。1995年开始荣登美国500强排行榜,1998年开始荣登世界500强排行榜。
第四时期(2001年-2009年)公司的持续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创新产品是结合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系列的优点,于2001年推出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XP的意思是“体验”。微软公司首次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集成了自己的防火墙产品,又一次成为软件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的营业额由200亿美元快速冲上了600亿美元,并创造了2001年销售利润率41.03%的新记录。
微软公司的发展充分说明知识资本不但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而且是企业创造利润的“第一资本”。离开了“第一资本”,任何形式的“轻资产”公司都将失去存活的基本条件。
时至今日,微软公司已是资本雄厚,财大气粗,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特大型企业了,还能算是“轻资产”公司吗?
资料介绍,微软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100亿美元,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尽管如此,微软公司仍然是一家没有高大厂房,没有庞大机器设备,没有大型运输机械,即没有很多“重资产”的企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办公大楼及办公用俱,美国总部就有22栋高大的豪华楼宇。
据全球著名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微软公司2006年的用于研究与开发的R&D投资总额达到65.8亿美元,R&D投资占公司当年全部销售营收的14.9%左右。这些投资将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
这就是说,微软公司的资本结构中,知识资本所占比例将大大高于传统资本的比例。微软公司的资产绝对数额虽然比较大,但其仍然应该属于“轻传统资产”的公司,仍然可以归属于“轻资产”公司之列。
通过对微软公司案例的探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入资本金较少,且其中传统资本形成的资产形态相比更少的企业,可称之为“轻资产”公司。
2、企业的总资本虽然很多,但在资本结构中,知识资本的比例高于传统资本的比例,这样的企业也可称为“轻资产”公司。
美国的戴尔公司是有别于微软公司的另一类“轻资产”公司。
 
 
@@@【作者敬告】 @@@@@@@@@@@@@@@@@@@@@@@@@@@@@@@@@
 
一、本文依据的理论是《企业知识资本论》。
二、敬请网友评论、批评、教正。如要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三、欢迎企业就知识资本的理论和运作咨询。
四、应邀举办企业知识资本理论讲座。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