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学信息给予题的教学解答分析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帮助学生阅读试题、提炼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类信息给予题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断加大和强化训练力度,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化学信息给予题的解决处理也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化学信息给予题 思维能力 培养
研究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和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一种以文字或化学方程式形式提供信息源,通过创设新情境,把中学化学知识中某些不完善的知识块连接起来的新题型即信息给予题不断大量出现。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题中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从字面上看属于新知识,但解题时所用的知识、解题思路、方法和技能却没有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因对这种题型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在解答时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那么,解答这类问题时应从何处入手呢?笔者认为,通过阅读试题,提炼信息,依靠旧知,建立联想,确定思路,解决问题是关键。例如:山西省中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试题:与金属跟盐反应的规律相似,非金属I2也有这样的规律。Br2、I2、Cl2及其化合物间有如下关系:Br2+2Nal=2NaBr+I2;Cl2+Nal=2NaCl+I2;Cl2+2NaBr=2NaCl+ Br2。非金属单质Br2、I2、Cl2的化学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细看该题,非金属单质Br2、I2、Cl2与盐反应的三个方程式和金属与盐反应的方程式相似,而金属与盐反应规律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不难得出这种非金属单质化学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从处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联想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结合信息给予题型,我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想象丰富,意境广阔,并能产生联想。学生的思维限于生活阅历浅,知识少,思路窄,见到新知识不能立即和旧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情境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联系,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讲《碳酸钙》一节时,我将如何清洗试管壁上的碳酸钙的实验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清洗碳酸钙的规律和方法,然后我又设置疑问:生活中用久了的水壶和暖瓶胆中遗留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化学方法除去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大为拓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深度,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和深刻本质。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方面,我紧紧抓住“疑”字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鼓励学生敢破常规,敢拓新境,深入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讨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这一知识时,我先设置“实验情境”,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为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然后设问:为什么紫色石蕊试液会成红色?学生常回答:是二氧化碳使之变红。接着再做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在二氧化碳中的实验,现象为试纸颜色不变。这个实验使学生对先前回答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考。这时,教师就很自然地提出第二步问题: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变色,而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学生就会想到石蕊试液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有新物质产生,而这新物质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这一教学难题迎刃而解,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一定延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根据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全面熟练掌握旧知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一种,教师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古华山一条道”式的阴霾中解脱出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多方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碳》一章时,设计如何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并简述方法和现象。此题虽是一道鉴别题,学生不但需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重组分类综合,还需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实验现象明显不同的方法,还要能简述方法过程和现象。通过讨论,学生找出了(1)燃烧法(2)石灰水法(3)指示剂法(4)通过灼热氧化铜法。在寻找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从多维视角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既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灵活思考能力,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对跨学科综合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说在平时的章节教学中除了狠抓“双基”之外,还要强调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点之间的交融与渗透。因为这样有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形成较强的理解、分析、应用等综合思维的能力。学科渗透题的特点是向知识的“宽”和“综”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保、数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综合各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准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加强。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指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义。而广义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发现、寻找新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那种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这种探索过程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情境中去,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从而为学生探索新知,发现新规律、新方法,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励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对于他们别出心裁想法要给予赞扬,鼓励他们不断探索,训练他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加强。
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化学做为一门自然科学,理所当然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做为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动力,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遵循化学认知的客观规律,在教与学中让学生能自觉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才能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