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再融资不应只盯着A股市场


    日前,中行董事会通过了发行新股一般性授权的议案,并拟据此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400亿元A股可转债。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附属资本,在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补充核心资本。

    去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大银行放贷速度加快,而银监会出于控制风险方面的考虑,对各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严格监管,业内对于上市银行特别是像工行、中行等大型银行股的再融资早有预期。如2009年11月份,市场上就有工行、建行、中行欲再融资的传闻。尽管工行、建行相关人员对其再融资传闻进行了澄清,但中行回应称“从长远来看,各家银行都存在资本充足率压力问题”却颇具意味,实际上是在间接证明该行存在再融资的可能。因此,对于日前中行抛出的再融资计划,市场不应感到意外。

    而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中行此次的再融资仅仅只盯着A股市场,却将香港H股市场抛到了一边。尽管中行发行“A股可转债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还存在通过其他方式融资的可能性”,但至少在A股市场上再融资已经确定,而是否会在H股市场融资则存在不确定性。

    中行似乎总是“很差钱”。去年3月份其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200亿元次级债的资本补充方案(已发行400亿元),在该融资计划未实施完成的情况下,400亿元的可转债融资又接踵而来。

    按照中行目前A股、H股相差10%价差的现实,中行在A股市场发行可转债显然更有利。首先,像中行这样的央企,在A股市场上再融资更易于成行,甚至不排除存在“绿色通道”护航的可能性,而在香港H股市场则没有如此便利,况且其融资额度达数百亿元之巨;其次,由于中行A股价格相对于H股存在一定幅度的溢价,与在H股市场发行400亿元可转债相比,A股的转股价格肯定比H股高,转换成的股份则比H股少,发行可转债对中行的ROE等财务指标造成压力要小,其摊薄效应同样要小些,此举显然更有利于保护现有投资者的权益。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当初中行“先H后A”发行新股,其H股发行价格为2.95港元(折合其时人民币3.04元),此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发行A股,其发行价格则为3.08元,中行再次上演了A股发行价格高于H股一幕。而按道理,中行的再融资活动,应该A股、H股两个市场同时进行,绝对不应该出现“厚”A“薄”H的现象。更何况,在对中行每股净资产以及投资者权益的贡献上,A股市场投资者明显更大。

    不仅如此,如果中行只从A股市场再融资而将H股市场“撇开”,无疑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早先上市的银行股看,这些上市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可谓求“资”若渴,并且其再融资基本上都是“大手笔”,无形中对A股市场资金面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而像工行、建行、交行等大型上市银行,都是些“A+H”型上市公司,如果这些银行今后再融资时都只盯着A股市场,定然会导致A股市场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只从A股市场融资,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讲也存在明显的不公平。

    因此,中行的400亿元再融资计划,即使不能在A股、H股两个市场之间实现五五开,但至少也不应“偏爱”A股市场。在两个市场之间同时再融资,让H股市场也分担部分融资额度,不仅有利于中行能够融得更多的资金,也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在目前市场已现走弱迹象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