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提案”荣登大雅之堂


  对于丹麦的哥本哈根,2009年关于“气候变化”的一场“政治秀”,可能仍使国人记忆犹新。但是,国人可能淡忘了的是, 15年前,在美人鱼故乡,联合国也曾经举行过一个“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中说得好:“只有人——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群——成为行动主体,变化和发展才能产生。”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公众参与已经被视为制定公共政策或社会政策的基石。

  报载:为迎接珠海市2010年的“两会”,《南方都市报》遍发“英雄贴”向市民征集“民间提案”的活动,是一项蛮有创意的“公众参与”的“社会行动”。虽然从目前来讲,其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质,但也可以在“两会”召开时,为代表委员们做正式的提案拓展更广阔的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实质实际上是利益的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已经分成十大社会阶层,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这些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他们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通常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在每年一度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会议和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前,代表委员们倾听社会各阶层、各个社会群体的意见,给他们机会可以将各自不同的利益都很“阳光”地摆到桌面上来,这对最终决策是大有裨益的。只有让公众的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让代表委员们都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在“两会”期间,通过沟通、协商、辩论乃至妥协等一系列程序,最终达成一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民间想直接表达自己声音、参与社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网络上公众自由表达的意见真可谓百花齐放。虽然其中也不乏“无厘头”的,但这毕竟不是主流。然而,目前我们真正能够上传下达,且如实传输民情民意的渠道并不多,且不够通畅。现在有了直接来自公众的“民间提案”,这些提案可能很不规范,有的甚至可以说“哪像个提案”,但好处也就在于不受任何拘束,能够率真直白地表达公民自己的意愿和心声。同时,媒体发挥自己的传播媒介作用,将这些“提案”再向民间广而告之,让公众去讨论,去争辩,以使这些民情民意的反馈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另一方面,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政协委员协商政治,近年来他们做提案的积极性也突飞猛进。然而,我们的代表委员毕竟不是专职的,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主要精力通常还是放在本职工作的那一摊子事务上。平心而论,他们中有些人政治视野不免受到局限。因此,坊间也流传着一些很不着调的“搞笑版”人大政协提案,甚至网络上还有人提出要评选“十大雷人提案”,这一定会使提案者很没有面子。如果我们的代表委员们有心留意“民间提案”,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也可以从善若流,选择其中“英雄所见略同”者,再进一步做调研,然后加以深化,最终做成正式的提案拿到“两会”上去,这样的提案一定会更加真实、更加有效。

  虎年春节已近,刚刚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中国着实想在虎年再虎虎生威一把。春节过后,很快就到2010年“两会”召开的季节了。珠海的“民间提案”活动给我们启发,媒体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形式(不管名称叫什么),在两会召开以前也来个公众意见会聚、“民间提案”征集,使愿意表达甚至迫切想表达自己心声的普通百姓有个用武之地,使愿意与公众同做提案的委员代表有个搜寻“所见略同”的英雄之去处——两强携手,必定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