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计划完全由董事会决定还不成熟
针对近期有关官方控制银行信贷额度传言,中国银监会18日晚间表示,信贷投放节奏和质量的“底线”是资本充足率等审慎监管指标,商业银行的信贷计划则由其董事会制定。
18日证券时报网根据香港媒体报道说,银监会已经向国有大行定出今年新增信贷额度。据悉,去年放出1.1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的中国银行被要求大幅调低信贷增量,新的额度不超过6500亿元人民币。对此,许多人士包括笔者本人都认为可信度比较高。因为这条消息合理成分比较大。去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的天量信贷在有效支持保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通胀预期增高的风险。特别是上半年疯狂放贷,下半年又大幅缩水,某个月达到1.6万亿以上,某个月又只有3000亿元不到,这种大起大落、暴涨暴跌的信贷投放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给银行信贷预埋的不良贷款风险非常之大。这也许就是,去年12月27日,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回顾前段工作时说:“如果我们信贷保持得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更适当一些,那就更好。”言外之意非常明了。
同时,去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以及19日刚刚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要求,均衡放贷,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然而,进入2010年的第一周据媒体报道放贷就达到了6000亿元,如果不加控制,1月份放贷可能突破2万亿元。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周三表示,预计中国2010年新增信贷7.5万亿元。而一月份就将近完成三成,“均衡放贷、控制节奏”又将成为一句空话。再者,通胀预期正在快速增大,房市依然过热,泡沫还在泛起。因此,可以说,银监会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的消息有其合理性。
然而,银监会19日矢口否认了“控制银行信贷额度”的传言,并且说到,信贷投放节奏和质量的“底线”是资本充足率等审慎监管指标,商业银行的信贷计划则由其董事会制定。以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流动性、杠杆率等审慎监管指标为底线监管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改变过去完全依靠指令性计划规模监管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是,现阶段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由商业银行或者说其董事会自主决定信计划很值得商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去年宣布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这也许是导致出现天量信贷投放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过去我们常常将信贷投放比作从笼子里放老虎,看来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管控好信贷这只老虎的能力和技能。
实际上,在宏观调控大政策、大背景和大形势下,商业银行董事会自主决定信贷计划只是个名义而已,实践中很难完全做到,特别是在特殊时期。比如:去年金融危机时期,天量信贷不一定是商业银行自愿自觉发放的,而是要符合应对金融危机、大举投资的宏观形势。进入2010年后,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明显增大,信贷投放也必须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在宏观经济政策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计划出现矛盾时,必须自觉服从国家宏观政策,商业银行董事会不可能完全自如决定投放多少贷款。
这不,在银监会回应削减信贷传闻余音未了,20日,中国证券报又报道说,多家银行接到通知:1月份剩余时间停止新增信贷,包括票据融资。笔者不知明天银监会会否又出来澄清回应。从这个消息看,“银监会控制银行信贷额度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货币信贷政策问题,当前出现一些信息混乱现象。央行又是加大央票回笼流动性力度,又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明摆着是在收缩流动性,而央行一些官员以及个别经济学家却嘴硬说,不是收紧货币政策,仍然是在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明明是在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节奏,却死活不承认。这种言行不一的状况是在误导投资者,是在戕害投资者。货币信贷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市场货币供应量(即:流动性)的调节和控制上。明摆着是在紧缩市场流动性,不知有什么不能承认的。你让投资者是按照你口头说的货币信贷政策做投资决策,还是按照货币信贷政策的实际操作来做投资决策呢?奉劝一些官员和学者要么你闭口不说,要么你说就说实话、真话和事实真相。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19/content_12833896.htm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20/content_12840296.htm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