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国际多样化合作
陈光祖/文
回想和预侧我们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的多样化合作。因为我们汽车工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还要做到从大到强,这是一个很艰难的经验积累和科技吸收融合,创新的长期过程,这是整个处在不确定因素中,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才能适应的。
总体上讲,我们汽车工业要建成真正的一个强国,做到主动的参与到国际汽车产业分工体系中,呈现出应有的地位和声举,可能要经历着三个跨越期,其中两个跨越期已成为历史,目前我们正进入第三个跨越期的实践中。当然这三个跨越期是相互联系,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构筑起来往上走的。
第一个跨越期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当时建设第一汽车厂。一汽的建设是在前苏联真诚,全力的帮助下搞起来的。那时我们的汽车工业是一片空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大城市的汽车修配厂,根本没有力量去建设一个现代化大规模的汽车厂。那时我也在长春孟家屯一片广阔荒凉的草原地上参加过建设工作,我们仅仅用三年时间建设起像花园般宏伟壮观的汽车城。接着为配合 汽车生产,我们又在全国各地建产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工厂,初步的形成以三万辆“解放”牌汽车为标志的汽车工业体系。
接着我们建设第二汽车厂,这正当处在“文革”时期,又在三线的遍远十堰山区地带,主要靠自力更生把工厂建设起来,但由于缺乏经验,产品过不了关,特别是发动机可靠性太差,开车时要在驾驶室中带上汽缸垫,火花塞以备随时修配用,后来请英国里卡图设计公司帮助改进才过关的。六十年代初为了生产高吨位越野车,建设四川红岩汽车厂,是引进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的相应技术,试制“红旗”轿车是模仿美国克莱斯勒高档轿车的,“上海”牌轿车是模仿德国奔驰小轿车出来的,北京“东方红”轿车是模仿苏联伏尔加轿车搞出来的,“跃进”牌2.5吨卡车是模仿苏联“嘎斯·51”搞出来的,但由于缺乏经验大多汽车都停留在停停打打的小批量生产之中,而且产量很不稳定,这是当时的技术和实力所决定的。当时我们技术权威孟少农说,对于我们试制和生产的汽车要采取“多试验,缓定型”的方针,就是我们设计产品时设有把握,又急于投产,只能是边干边改,这是于国际上汽车的研发和制造规律相违背的,所以汽车工业发展并不快,到1978年全国只生产16.7万辆汽车,其中轿车2460辆,但我们必竟做到从无到有,在那艰难的岁月中尽一切努力向前推进。
第二个跨越是在80年代中期,最是代表性的是引进和合资建设上海“桑塔纳”轿车项目,标志着汽车工业从只能干卡车向轿车方向推进。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我们终于把轿车生产提到议事程上来,1982年6月中德双方签署试装100辆“桑塔纳”轿车协议,接着双方经过多次艰难谈判,对方才答应所生产的车子由买方负责收购销售,解除德方后顾之忧,到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正式成立,接着搞零部件的国产化,并且取得相当好的成效。接着是二汽与法国雪铁龙轿车项目的引进与合资,一汽与大众公司轿车项目的引进与合资,北京吉普与AMC的引进与合资,广州与法国标致的引进与合资,天津引进大发小型车技术,重型卡车引进斯梯尔汽车技术,南汽引进依维柯技术,以及众多汽车零部件项目的引进与合资等。
90年代在加入WTO前后时期,我国汽车的引进技术与合资形成新高潮,如上汽与通用汽车公司的引进与合资,广汽与日本丰田、本田的引进与合资,长安与铃木、马自达、福特的引进与合资,北汽与韩国现代、德国奔驰的引进与合资,江铃与五十铃的引进与合资,而且更多的跨国汽车零部件的合资和独资企业都涌入到中国,这种势头一直连续到现在,即便是金融危机时刻也没有放松过。
与此同时,国内业兴起一批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潮流,随着时间变的推移,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的价额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当然,由于刚进入自主研发阶段,我们企业缺乏技术和经验,同样在产品的研发上也得到国际相应设计公司的不少帮助。
第二次跨越期间,在国际众多汽车在中国本土上发展情况看,中国汽车行业对外合作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式的合作方式,同时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小排量汽车方面有很大优势,这个跨越是在“以市场换技术”背景下进行的,尽管在换了多少技术问题有不少争议,但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和发达,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367万辆,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
第三次跨越期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与第二跨越期有交叉,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到来造就了新跨越方式的产生,即采取国际兼购的方式提升自己国际竟争力,特别是为了提升各种高档汽车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如上汽,南汽买了英国罗孚公司的轿车产权,技术和装备,上南自己再合并起来试研新型的中、高档轿车,很快推出“荣威”和“名爵”轿车系列产品,要是自己从头走起大约要花十年,八年时间也难搞好。还要福田与奔驰合资开发重卡,中国重汽与曼公司合作开发重卡,合作的方式也和以前的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的办法不同,话语权有了很好提高,实现双赢。特别是危机以来,全球汽车产业都处于十分危急状态,连号称世界汽车王国的美国“三大”都保不住,这是中国汽车业,包括零部件企业走出去,实行多样化的兼并重组的良好机会,而且兼并的价格和核心内容要比引进技术,技术转让便宜很多,内容更丰满。吉利收购沃多沃,这不是在梦,而是沉甸甸的现实,李书福说:“就像一个农村穷小子追求世界顶级的明星。”北汽收购萨博后徐和谊说:“没有技术的东西,白送给我们也不要,技术就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关于中国重汽与曼合资一事,马纯济说:“技术合作的前提是双赢,合作是对自主创新的强化,而不是削弱。”由此可见,国际并购对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开展是具有多么重大的战略效应,但可惜的是这种行动还少了些,太过于怕风险,而延误了不少机遇,现在还不到全球复苏时刻,机会还是有的。
第三次跨越式发展,仍是从国情出发,利用后危机年代,继续开展国际多样化的并兼和合作,使自己的企业水平和实力快速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为加速新型的汽车强国作好准备,这样非正规的办法,只有危机年代才能遇到,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得到腾飞。
当然兼并自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必要的手段,请大家在国际兼并和合作中注意风险,风险一定要重视,搞不好就会像海地地震那样顷刻之间墙体倒塌,灰烟飞灭,要多思考多调研,但不能保守观望,重要的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