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很“愤青”,何必“圣化”或“妖魔“?!


   孔子也很“愤青”,何必“圣化”或“妖魔“?!

大型电影《孔子》目前在全国上映,引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于影片的评论也可谓各有千秋,大赞与大损同时并存。积极方认为电影《孔子》的确给人心灵的震撼,并且能带领更多的人去了解圣贤的人生故事,对于弘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教育后人很有意义,并纷纷被影片所打动。而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影片枯燥并存在一定的不符历史的问题。

关于电影《孔子》是否与真实的历史符合的问题,我想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既然孔子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已经非常遥远,既然我们它大致上是依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等史料来演义的,那么即便是有所瑕疵,也是无关大碍的。况且,电影原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形式而已,只要它能够激起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我们又何必非要苛求更多的完美呢?

多年来对于孔子的争论不断,基本都是和“圣人”相关的。试想,现在一提传统就指国学,一提国学就指儒家,一提儒家就指孔子,一提孔子就指《论语》。在这样的一个代表关系与思维定势中,孔子又岂能成为“自我”而不被“神圣化”或者“妖魔化”呢?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但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很不得意,于是便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实,孔子的早期报复和后来的路线和笔者是基本相象的,说白了就是一个教师而已,甚至还有一点“愤青”的味道。

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圣人,把孔子捧上神坛本身就是对孔子的不尊重。因为孔子事实上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会著书立做、讲经布道,也会嬉笑怒骂,为了生计辛苦工作。当然,孔子也并非就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从而在哭庙骂殿中落得了一个很不让领导待见的结果。——孔子不是圣人,也不是一个闲人,他就像一个古代的老愤青,会不满社会,会毫不留情地指责当权者。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说孔子是“愤青”,一点也不为过。

大凡为“愤青”者,多为思想激进、但却不遇之人。他们往往有着洞明的思维、厚重的积淀却难以于社会相匹配,他们往往自命清高、口说乐道却又期盼大富大贵。一边看日本AV 、一边大骂日本人的是“愤青”;一边指责当权者无能非为、一边暗送秋波、媚羡富贵者也是“愤青”。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安贫乐道并非不求富贵,这就是“愤青”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鲁迅是“愤青”,也有人把笔者称之为“愤青”。我晓得这里的“愤青”绝不是一般意义上带有贬义的那种愤青,而是对文化人之“特有视角”、“特别观点”的一种褒扬。如此语境之下,孔子对时事的批评,对人物的臧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上档次的顶级“愤青”!——孔子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人,这和当代某些狂吼乱叫、只有舌头唾沫没有脑子的情绪化愤青是截然不同的。

儒学是儒学,孔子是孔子。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孔子的罪过;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并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也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为。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固然功不可没,但尊孔学孔,还是应当从了解孔子开始的。

孔子出身卑贱,却以真君子为立身标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却精神无所托、理想无所遇;孔子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孔子古道热肠而位卑而不忘忧国,始终梦想安定天下百姓——既然孔子本人已经否定了“天纵之将圣”的美誉,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像孔子那样做个有思想、有深度的“愤青”呢?!

(李吉明2010130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