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雪宧(YI)”不是“雪宦”
贺宏亮
这段时间忙极,很少有坐下来读书的时间。难得昨晚饭后无事,步行了两站公交车的路程,到了磨子桥边的“云驭风”书店看看。买了两本书:《清史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辑和《文献、文献学、文献学家》(周国林著,岳麓书社)。回家翻看《清史译丛》,挑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发现有一个较严重的问题。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著名汉学家方秀洁(Grace S.Fong)在本辑中有一篇长文《女性之手:中华帝国晚期及民国初期在妇女生活中作为学问的刺绣》,原文题目是“Female Hands:Calligraphy and Embroidery as Knowledge Fields in Women's Everyday Life in the Qing”,这是她在2002年11月提交给台湾中央研究院主办的“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里面的观点非常新颖。但是却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她在文章后半部分所讨论的南通沈寿的生平及《雪宧绣谱》,多达好几十处“雪宧”,全部被误为“雪宦”。我开始还以为是翻译者的问题,因此,我在网络上找到了方秀洁的原文PDF电子版。阅读后才发现,确实是原作者就搞错了。长达七十九页英文文章中的所有“雪宧(XUE YI)”全部被误为“雪宦(XUE HUAN)”。
“宧(YI)”和“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宦”字不用多说。“宧(YI)”字据《说文》,为“養也。室之東北隅,食所居。从宀𦣞聲。與之切”;《段注》为“養也。以雙聲爲訓。周易頤卦亦訓爲養。釋詁曰。頤、養也。室之東北隅。釋宫曰。東北隅謂之宧。食所居。居當作凥。邵氏晉涵云。君子之居恒當戶。戶在東南則東北隅爲當戶。飮食之處在焉。此許意也。舍人云。東北陽氣始起。育養萬物。故曰宧。宧、養也。釋名與舍人略同。从宀。𦣞聲。以形聲包會意。與之切。一部。”
我查看了一下当年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名单,包括熊秉真、王振华、汪荣祖、黄克武、黄金麟、康豹等著名人物,似乎都没有对方秀洁的错误提出异议。而《清史译丛》的中文翻译者大连民族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孙静也没有发现这个明显错误。
其实,由于沈寿和张謇的关系,近年,沈寿及其《雪宧绣谱》得到了很多关注。《雪宧绣谱》本身也并非什么珍本秘籍。我随意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孙静所在省区的辽宁省图书馆就藏有三种版本的《雪宧绣谱》:1.《雪宧绣谱》(不分卷),民国八年翰墨林书局铅印本;2.《雪宧绣谱》(一卷),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涉园石印喜咏轩丛书本;3.《喜咏轩丛书》,陶湘辑,民国陶氏涉园石印本,丛书中含《雪宧绣谱一卷》。陶湘所辑《喜咏轩丛书》全套在“国学数典”上可以免费下载。在现代出版物中,上海书店1994年6月影印出版《丛书集成续编》第79册收有《雪宧绣谱》;200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还出版过《雪宧绣谱图说》,是一本很好找的书。而方秀洁和孙静至少在2007年《清史译丛》第六辑刊行时依然没有发现这个错误。我真有些想不明白。
总的感受是,欧美汉学的视角和观点确实值得学习,但一些基本的材料却还需要认真检讨。

山东画报出版社《雪宧绣谱图说》书影

方秀洁(Grace S.Fong),Female Hands:Calligraphy and Embroidery as Knowledge Fields in Women's Everyday Life in the Qing,第74页“词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