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
当前,学校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主体性教育问题,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体,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指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的作出道德选择并付诸道德行力的素质,从主体道德素质的内涵我们看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必须明确;一是要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二是要看到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认识到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不仅仅是让学生授受传统道德而更重要的是发展道路,四是主体性道德素质是要通过实践才得以实现的,以上认识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做些粗浅的探讨,以增强对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与唯物论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面对的是客观世界,但表达的实质则是人的观点,人是哲学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在哲学中,人始终是主体,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这一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与旧的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单向的,被教育,被塑造的”的客体是截然不同的,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他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该有其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应是变体和客体的关系,也不是被动和主动,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就要求班主任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位置,与学生“平等对话”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及不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学生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主体应通过独立、自主、自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原则的选择,这就肯定了主体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其生命价值观感“唤醒”,班主任做的是外化的工作,而内化的工作是在主体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并通过自身的理性思考,从中分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促进主体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实现的。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集中的体现在培养目标之中,德育总体目标的落实,应分层进行,首先应教育学生加强自律,不妨碍他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是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现次是教育他们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尽职,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在分层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德育内容随着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强调的是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交互作用,把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统一于学生主体的持续发展上,这是符合唯物辨征法的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的。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核心是受教育者通过理性思考,独立的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主动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个过程是知、情、意、行紧密联系的过程,当然,道德认知并不是教育者的简单传授灌输,而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的合理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传授给学生,学生把它当作知识掌握下来,然后经过思考产生认同感巩固下来,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和信念,最后付诸行动,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与认识论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并得到呈现的,脱离了实践也就无所谓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
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目标的制订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却缺乏对人类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教育采用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是体验,省悟等方法,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德育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我们以常大谈学生的主体性,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因此,要使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就必须使学生由被动的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也是受教育者本身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辨析,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改造原有的观念,发展新的观念,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不断完善发展的状态之中。
主体性道德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举一个例子说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中学生不准进游戏机厅,学校、班级也反复不准进游戏厅打游戏机,然而还是有一名同学去打游戏机,班主任找到他问他,他却否认,直到家长来到学校作证,他才承认去打游戏机,可以肯定的说,他并非不知道条例的规定,但他却不原意按要求去做,反而走上另一个极端,这说明学生有了道德,认识并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要解决“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受教育者去实践,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活动过程,自觉、自主、自愿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对于打游戏机的学生,老师不是强调他与上承认错误,而是召集全体学生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让这位学生把学生们发表的问题回去好好想想,结果,这个学生第二天就主动承认了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实践中,受教育者经过思考并自觉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且付诸行动,这种效果是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总之,对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思考,使我们看到,确立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这对于学生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的超越性发展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