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增项说明家装市场不成熟


    新浪家居最近有关家装增项的调查成为了新浪家居新闻热点,反应了家装市场的不成熟,特别是家装公司的不成熟。

    有人讲,家装增项是媒体炒作出来的。确实有道理。懂得家装的媒体不多,媒体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工程装修也有增项,怎么就没有媒体炒作呢?

    也有人说,家装增项是业主不专业造成的。确实也有道理。很多业主往往在装修前对装修效果根本没数,装修后看到实际效果又常常后悔;还有的家庭,男业主满意了,签了合同,可施工后女业主不满意了。后悔了,不满意了,就想变动。变动,大多是增项。项目增项了,却没想到装修费用也会上升。等发现实际装修费用上升很多了,不愿接受。于是就出现增项纠纷。

    但是这些人应该想一想,当年毛泽东打天下时,红军的专业素质也很低,武器也很差,面临的对手更强大,环境更恶劣。那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打下天下呢?

    除了个人素质外,看看《毛泽东选集》,就会明显发现,毛泽东的市场调查,一是调查手段丰富,二是数据真实、准确,三是调查结论实用,并且很善于从历史和对手的攻击中悟出和获得智慧。可见只有一个企业或团体面临残酷竞争,或自身资源有限又想战胜对手时,才需要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的目的是在可承受的代价内,以己之长击对手之短。

    应该调查,这9成以上有增项的消费者,增项额是多少?其中的钓鱼式增项又是多少?增项额占原定装修额的比例是多少?增项比例在40%以上的消费者在调查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家装公司自己肯定都是知道这些数字的。按照陈辉的说法,很多家装公司其实是暗地里鼓励钓鱼式增项的。那么,这个很多事多少?行业协会和媒体要是能有一个定量和半定量的数据,就更好了。

    不过,尽管孙威、张钧、陈辉对家装增项的解释有些极端,北装协贾会长的话明显在和稀泥,但有意思的是,接受采访的这三家公司恰恰属于2009年北京家装公司中经济效益最好的三家公司,而且三家的市场定位恰恰各不相同。孙威对增项的正面评价可能与实创的大众定位有关(消除增项要求沟通充分,而充分沟通需要成本,大众定位的利润难以支撑充分沟通),而陈辉对增项的负面评价与东易日盛的高档定位有关(估计速美也难以消除增项),从这三位老总的话语间明显看出,这些公司都在由营销型公司向管理型公司转变。

    在一般意义上,一个企业在营销阶段是不会注重市场调查的,营销阶段的企业只看重广告和促销。只有广告和促销效果不明显时,企业才会转向注重管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销售型企业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而增加利润,而管理型企业是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利润。

    从品牌的角度看,销售型企业假定消费者容易被忽悠,或者忽悠代价小;管理型企业认为消费者不容易被忽悠,或者忽悠代价大。所以,销售型企业无品牌。

    遗憾的是,在北京的数千家家装公司中,管理型家装公司不超过20家。在这样的现实下,家装增项怎么可能不是贬义词?

    我赞成张钧的话,致力于品牌建设的家装公司应该站出来规范市场。市场不规范,损失最大的是前20位的家装公司。市场规范了,前20位的家装公司不可能是唯一的受益者,但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