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碳望未来——转自《亚太经济时报》文章


                 

    托夫勒应该在2010年推出新书《第四次浪潮》,距离他那本给国人造成巨大心灵冲击的《第三次浪潮》的首次出版,已经整整30年过去了。30年间,正如托夫勒所预言,人类经历了信息化浪潮铺天盖地的洗礼。新浪潮制造了压力,更创造了革新的动力,几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为之改变,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诞生。最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第四次浪潮。

人类社会千年一碳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第四次浪潮的到来是一种必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前三次浪潮的冲击后,相较于农业文明时代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更像是一种轮回。顺应这种经济模式的轮回,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应该成为低碳经济的第一次全球盛宴。

    然而哥本哈根没有创造童话,无数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人们还在寄希望于2010年的墨西哥城。但欧美发达国家向来没有等待的习惯,它们的企业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严密布局,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责任,与之相伴的就是利益。低碳经济的争夺战,早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敏锐的中国企业家早已捕捉到了这一点。

哈佛大学碳为观止

    当王石和李连杰们还没在哥本哈根街头骑自行车“实施自我碳管理”的时候,另一位中国企业界的代表则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立场。她,就是青岛啤酒营销总裁严旭女士。2009年9月30日,她登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坛。

    青啤是国内最早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问题的企业之一,严旭女士就青啤在碳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和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教授及咨询顾问进行了分享。严旭女士剖析了啤酒企业的碳管理模式:啤酒生产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2(二氧化碳),在过滤和包装过程中又要大量使用CO2,青岛啤酒实施碳的闭环管理,进行回收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未来,碳管理的足迹要覆盖到啤酒生产的上游和下游,从啤酒原料的生产、采购到啤酒销售的物流环节、终端消费方式等,都要进行全程的碳足迹管理。她认为,有管理的碳,可以成为企业的资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无管理的碳则是对社会的危害与垃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形成企业竞争的门槛。严旭认为,中国企业要看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的商业行为,才会引领商业文明走向一个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或许要走在欧美企业的前列,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除了令人惊叹的高增长,还有中国企业家的责任、胸怀与抱负…

    欧美学界对于低碳经济时代的中国普遍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但严旭的演讲多少让人有些惊讶。来自德国波茨坦大学的Lettemann博士表示,作为学者,他参加过无数次国际论坛,“但没想到一个中国公司会对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如此关注,毫无疑问,青岛啤酒已经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跨国公司了”。

    对于中国来说,利益,与之相伴的也是责任。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做出的承诺,严旭的一番话也足以代表中国企业界对低碳经济时代新商业文明的宣言:“减少供应链的碳足迹将成为企业一项不能回避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一项关系经济利益的指标,更是一种关系到子孙后代、体现社会文明和商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

中国经济碳索未来

    中国低碳经济的时针可以最早回溯到2007年。这一年9月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他的演讲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率先响应这一号召,万科致力于节能住宅的开发,青岛啤酒加大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

    在2009年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全部371份社会责任报告中,青岛啤酒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位列食品、饮料行业第一位。实际上,严旭在哈佛大学了然于胸的演讲透射的是青岛啤酒已经渗透到管理的低碳经济模式。

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努力探索着未来的发展之路,也在努力创造着全新的商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时代,我们曾经遥遥领先;源自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让我们错过百年;而信息化时代,游戏规则依旧由别人主宰;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错过这低碳经济带来的第四次浪潮……

 

                                                                        文章来源:《亚太经济时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