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
张放
一、塞林格为何选择隐遁生活?
塞林格走了。国内很多著名文学评论家们和一些作家们纷纷出来说事儿。简单浏览一下,发现与美国的著名评论家们和美国一些作家们出来说的事儿,有的地方几乎有天壤之别。
其中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塞林格选择隐遁生活,在很多中国评论家眼中来看,是一种“江郎才尽”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势所致。事实并不如此。他选择隐遁生活的时候,正是他最光鲜亮丽的时候,换言之,在很多中国人眼中看来,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之所以选择隐遁生活,是因为:他承受不了个人隐私生活遭到破坏!
而这一点,对于无数中国出生中国长大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评论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可能被无数中国出生中国长大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评论家认为是一种说辞,一种“江郎才尽”的托词,是明显的“胡说八道”。
但是,塞林格并不是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受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人,他有他独特的美国式的人生体验。他受不了大写的“PRIVACY”受到侵害。他不喜欢。于是,在中国人看来正是“人生鼎盛时期”,宣布永远搁笔,永远不拍照(从此后一直几乎到去世,这几十年来,他也没有过什么照片发布出来),永远告别“Celebrity”(名人)生活。并宣布,自己的作品上面,也不许放自己的照片。所以,他到死也几乎不再有什么新的作品问世。
肯定会有中国人问,他有可能是拿隐遁说事儿,不过是为了炒作自己罢了。其实,他真的说到做到。从此,还真就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这世界上有很多“作家”,必须“勤奋地耕耘”,也就是说,要不停地写,才不至于被患有健忘症的读者们抛弃或者忘掉。但也有一些作家,例如塞林格,却只通过“The Catcher in the Rye”一本书,就彻底征服了无数读者。并且,在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该作家一直刻意沉默无语,有意消失在隐遁之中的情况下,仍然有无数读者在听到91岁的塞林格去世消息时,悲从中来,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内心伤悲之情。
但中国文坛却令人惋惜,半个世纪过去,几乎没出现什么文学精品,在听到塞林格去世的消息时,却发出了一听就知道连原文都没读过,却十分荒谬的评论声音。可能是多年受……的教育熏陶所致?或者受千年的臣民无隐私的教育的影响所致?至少,对塞林格的“Privacy”受到伤害而决定永远隐遁的决定,不能表示认同。
二、塞林格曾遭遇“山寨版塞林格作品”
尽管塞林格隐遁了起来,但他的那本《麦田守望者》却一直常年不衰地在全世界销售着。据出版社内部消息说,这本书每年都要加印至少25万册。不过,有一瑞典的哥们儿,根据塞林格的这本书,写出了一本书名相近,内容相似的山寨版的《麦田守望者》的书。类似于目前中国很多无良书商每天钻门盗洞干的活儿一样。只是,中国的无良书商们干了活儿后,却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逍遥法外地出售自己的山寨版图书。但在美国不成。结果,塞林格通过律师,硬是把瑞典那哥们的山寨版图书给档在美国本土之外。最让人感到滑稽的是,那哥们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J.D.California,一看,就知道是比照塞林格的名字-J.D.Salinger编出来的山寨笔名。不过,那小子还不太服气,还要继续上诉美国更高层法院呢。
二、人们到底从什么地方了解了塞林格的消息?
到底还是有一些关于塞林格的消息传了出来。主要是女人方面出了麻烦。塞林格70年代时,跟一耶鲁大学女大学生有过几个月的风流韵事。结果,那小女子后来把塞林格写给她的情书,给公布了出来。不过,更多关于塞林格的消息,并不是从那小女子传出来的,而是另个女人,即他自己的女儿那里披露出来。这个女儿是他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塞林格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女儿当然向着母亲说话。于是,女儿说塞林格虐待母亲,并把家几乎变成了母亲的监狱等等。而我发现,天下女人有时说的话,都很有一致的地方。她还披露说,父亲沉迷于一个“邪教”组织,那个组织叫“山达基”,其主要经典作品名叫《戴尼提》。(这作品我碰巧也读过原版的,研究一下这书,我敢肯定地说,对自己有一定的好处)。等等,等等。总之,说了一大堆不利于亲生父亲的话。但这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塞林格的书的魅力的散发。
三、他的书为什么会遭禁?
尽管塞林格今天被无数美国人所喜爱。但当年,也就是1951年他的书出版后,遭到查禁。原因就是“excess vulgar language, sexual scenes, things concerning moral issues, excessive violence, and …”,大意就是“语言粗俗,性场面描写,关涉道德问题,太过暴力……”等等。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又过了近二十多年,1980年,那个刺杀披头士乐队的约翰-列侬的哥们,竟然兜里就揣着塞林格的这本《麦田守望者》,并在被捕后交给了警察,以表示,是这本书使他对列侬产生杀死他的想法。只不过美国法院并没有因此而继续查禁此书。
四、美国读者为何比中国读者更喜欢他?
我们不妨读一下美国读者听到塞林格逝世的消息的来信,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人如此喜爱这位作家了:
"We are not writing these letters to you. Indeed, we are merely
writing to ourselves or to the part of ourselves that once had true
literary aspirations, had honor, had good-hearted and honest
artistic intentions, and was not jaded."
—Adrian C. Louis
也就是说,很多美国人之所以喜欢塞林格,是因为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无数美国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多数中国读者是通过糟糕的翻译,读到了这一作品的。而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这部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适合翻译,尤其其中的句子的感觉,必须读靠读原文才能感到其无穷魅力。这几天我试着看了一下网上的译本,基本上不能卒读。这个道理很简单。正如中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永远不能在美国人心中产生共鸣一样,因为那些东西基本上是不能完全翻译成英语的。而硬生生地翻译过去,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英语世界里三四流作品,甚至成了英语世界里的鸡肋。
五、塞林格的文学地位:
塞林格几十年来,一直沉默,甚至可以说,彻底从公众视野里消失。这让很多评论家感到好奇,也令很多忠实读者感到愤怒。不过,塞林格就是塞林格,他选择了自己后来的生活方式,并不太关注别人到底怎么说他。尤其不关注中国生中国长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评论家们到底如何评价他。他的作品为他说明了一切。美国很多评论家其实从内心里很喜爱这个生怕“Privacy”遭到破坏的大作家。只要用心读他的作品,就会从中发现卡夫卡对他的影响痕迹,发现海明威的影响踪影。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自海明威以来,还没有人像他那样,彻底改写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写作风格。这就是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
最后的话:中国读者到底应该怎么读塞林格?
前面我已经说过,塞林格的作品,不能读翻译过来的。如果读了,你会感到味同嚼蜡。倘若真想读原版的,或者真想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作品带来的震撼的话,首先,请听在下说一下读前的“知识储备”问题。得先把美国口语学到相当程度,至少有十分好的口语语感。这种口语语感,不是中学老师每天用英语语法强力肢解英语后,强行灌注到你头脑里的语法语感。而是真正的英语口语语感。海明威的英语原作,你至少要读一部,哪怕是浑沦吞枣地读一遍也成,前提必须是英语原版的。(以前就有中国作家声称深受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的影响,可是连原版都读不了,怎么能谈到受其语言的影响?简直令人困惑。他这样说是不是在说笑话?)另外,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英语原版,也要读一下。至少也要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这样,再来读他的《麦田守望者》,就有了基本上的语言知识储备,或者至少能感受到他写的句子,到底给你一种种什么样的感觉。当然,他写的句子,并不都是我们中学英语课里所学到的语法正确的句子。此外,还要知道一些“骂人”的罗嗦,都是诅咒时用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这些,在中学英语中,是完全学不到的。很多中国学生由于从来没有学过英语中的“罗嗦”,便误以为,英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还有出版商竟然出版了“最美丽的英语图书丛书”,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认为说英语的人,都是最有修养的人。其实,狗屁!英语比起汉语来,有更多操蛋,猥琐,无耻的地方,或者至少不输给汉语。
此外,要高度关注《麦田守望者》的最开始的自然段。假如,你拿起来一读,就“不由自主地,控制不住地,身不由己地,甚至不容分说地开始分析英语语法”的话,那你的英语是是被你的老师给活生生地fuck致死!那就不用再学什么狗屁英语了,还是选择《论语》类的东西研读好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