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孩奴”的80后,是自己偷走了自己的幸福


    面对高居不下的房价,有多少的都市人对房子是望而兴叹。无论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房子,似乎成了心中的痛。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说,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先有就业压力,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四处奔波。而等找到工作后,又要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工作几年后,又有遭遇买房的巨大压力,比起前几个来说,买房那是最大的压力了。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轻人如何能一下子拿得出来?于是,被迫进入房奴一族。

    都说欲望与幸福成反比,欲望越少,幸福就越多。可是,房子是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和要素之一,人的一生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自己的房子里度过的。房子不仅是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还是蜗居的方式之所在。而在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人在相亲时除了职业选择外,不是首先考虑房子问题的,没房还谈什么结婚?

    等辛辛苦苦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总该轻松一下了吧。可是,结婚是人士的必经阶段。再之后,等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等问题便接踵而至。从房奴到孩奴,生活从一个洼地落入另一个洼地,一生忙忙碌碌中,而幸福似乎永远在彼岸,看不到尽头。只是,工资被统计部门公开地增长了,个人的幸福指数却在悄然下降。

  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明,我国的整整一代人都开始为要不要为人父母而犹豫不决。在我们这个以亲子之情视作基石的社会里,生儿育女头一次在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幸福。

  也有人说80后小父母变“孩奴”是作茧自缚,虽有夸大,却不失道理。你有没有在孩子学语的时候就一掷万元报过什么亲子早教班?有没有过多地为孩子设计了功利性但未必现实的未来?其实,你家那不大却又温暖的卧室与客厅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摇篮。聪明好学的80后们,你该有足够的头脑来应付这一切吧?一代又一代人都这样走过来了,为何你会不行?

  孩子成长中的许多费用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一些社会问题的久未解决,致使家长多花了许多冤枉钱。比如,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盲目“滋补”。在我们的样本中,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阶段有五成孩子请家教或参加各种补课、培训班来练就“十八般武艺”。另外,为了理想学校或专业而支付的择校费、赞助费、降分录取费和转专业费等,家长不惜血本,已属见怪不怪了。

  还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给孩子买名牌服装、过豪华生日,花费很大。然而经济上的高成本对孩子的教育成效并不成正比。调查发现,有些学习或工作出色的子女,从未请过家教、上过补习班。他们的家长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可见,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用,或许是一个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回报的理性选择。

  中国传统观念中许多不利于孩子自立自强的成分,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育儿观念。中国的广大家长们应向西方社会的家庭观念学习,在孩子未成年阶段,家长可以科学合理地负担生活费、学杂费,但孩子成年后,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独立的环境,尤其是在经济上独立,锻炼其自立能力。

  “孩奴”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人的观念有关。社会上攀比之风盛行,从成人之间比房、比车、比穿戴、比婚宴蔓延到比孩子的文具、穿着等,一些家长为了在同事、朋友之间“有面子”,不甘在教育上落在人后,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舞蹈班到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中学等……在大人的影响下,孩子之间为了不“掉面子”,也互相攀比,文具是不停地换,身上穿的不是名牌不行,书包里没揣手机不行……对于“孩奴”来说,有多少钱没必要掏?有多少诱惑必须使劲抛?是否就一定要豪掷万元报亲子早教班?是否过多地为孩子设计了功利性的未来?“孩奴”,更多的是现实社会不良风气下造成的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