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招老师功利不功利,其实这根本不用去刨根问底。学校要老师的目的,在现在看来,仍旧是为了在考试的成功率上与其他学校展开竞争而准备的。话说招来的老师都不会写“高考作文”,那又如何去教授学生呢?所以,这也不是功利的考虑,最多算得上是“现实”,试想如果考察的内容都是和教学不相干的玩意,也可能考察出素质与水平,但是对老师的工作内容能有什么帮助呢?考出一篇类似于高考的作文,也算是考察未来老师素养的良法。既然考生都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恐怕需要的是考过之后立马上岗,没有什么“岗前培训”之类费时费事的过程。所以,用“高考作文”的方式来测试考生水平,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反倒是,研究生考生不会写作文,的确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找工作的压力聚集到研究生这个群体,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不过与早年研究生试图在数个工作之中挑出最好的所遇到的困难相比,现在的状况却是如何找碗饭吃的难题。也难怪研究生会在中小学老师的考试里分一杯羹。这是国人已经熟悉的场面,不管是什么用人单位,在学历的要求上总是没有止境的。这种畸形的需求牵引了研究生泛滥的局面——毕竟,大多数读研的人都只是为了几年后的那张文凭,就是那张薄薄的小纸片承载了找到工作的密匙,也满足了社会所要求的资格。
正是如此,在读研的大军中,有多少人能扪心自问学到了货真价实的东西。其实身无长物,只能怀揣一张文凭四处撞大运的人比比皆是。而用人单位的要求,可能也就只在乎于那张能给脸上贴金而毫无其他用处的纸。在南京考试中,有人说“大学语文学得好一点,小时候语文功底还过得去”就能“考得不错”,而在研究生看来就成了“我又不是本科生,好多基础知识都似曾相识,就是写不出来”,所以“本科生更有优势”。难不成研究生就是为了忘却本科的知识,然后再虚无缥缈的所谓“研究”中去获取更多的创新和成就?
荒谬的不仅仅于此,即使是小学也需要研究生的社会需求在不断激励着人们去读研读博,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而不论是否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才能。而反过来,在面对诸如南京招老师的考试当中,又空有一张文凭,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我们总在抨击学历的崇拜和社会需求的过剩,但是在面对“研究生不会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又能有怎样的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