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政策节奏 应对复杂之变


                    把握政策节奏 应对复杂之变

  在全力抗击金融危机,实施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基础上,一年后的全球经济已经进入缓慢复苏的通道,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出现久违的正增长,中国则更是出现强劲增长的局面。复苏、增长正成为2009年的“收官之作”,并有望把熹微的曙光带到新的一年。
  复苏、增长来之不易。这是全球共同行动的结果,尽管各自的步调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出现一股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但各国尤其是G20成员努力协调立场,在对抗金融危机的大局上形成共识,承诺“刺激不退场”,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谨防脆弱的复苏增长进程被打断,进而出现二次危机的糟糕局面。二次危机一旦出现,要遏制经济下滑的惯性冲击需动用的资源更多,要恢复恐怕困难更大,时间更长。这样,后果不堪预料。
  中国在此问题上反映及时。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国内的形势并不完全反映危机传导的特征,采取防过热防通胀的政策取向,但随着危机的加深,形势逆转,政府及时调整方向,果断推出规模庞大的一揽子刺激计划,这对于遏制外需陡降造成经济下滑的势头至关重要,这一成果在今年的经济运行中得到充分体现,经济增长逐季加速: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6.1%、7.9%和8.9%,第四季度增幅会更高,各方一致认为今年“保八”没有悬念,预计全年达到8.5%左右。这一成果意义很大,在投资增长的同时启动了消费的较快增长,“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带动效应明显,尤其是汽车产销量出现“井喷”,前十个月产销双超千万辆,预计全年达到1200万辆;强劲的需求让高层官员也呼“完全出乎意料”。其有力地挖掘了内需的潜力,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也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稳步上升做出重要贡献,国外政要和专家均对此表示认同。比如,澳大利亚就在摆脱危机中受益巨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在复苏的通道上,明年将继续维持升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全球经济增长正在“转负为正”,明年将在2009年收缩1.1%之后,增长3.1%。但与此同时,复苏过程将是缓慢的,因为金融体系目前仍处于受损状态,公共政策提供的支持将逐步减小,一些经济体还将面对高失业率的困扰。
  这意味着,明年世界经济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面临的形势会很复杂,正如前不久美国美联银行倒闭以及“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给世界一个警醒:暗流仍在涌动,我们需要小心,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防止幽灵再次游荡。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复苏。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我们的不确定性,因为外需持续低迷给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出了个难题,原有的高依赖性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扭转,消费要担当大任需要时间来培育,而投资增长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方面有很大作用,但在目前应急状态下政府主导的投资若过度膨胀,负面作用会很大,而其刺激效应也会逐步减弱,由此需要有新的力量来接替。在这个过程中,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非常重要。由市场驱动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就成了经济内生动力生长的主要源泉。
  目前的问题是,民间投资渠道窄,诸多领域难以顺畅进入,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而进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疯狂炒作,不仅给资产价格带来泡沫,给国民经济埋下隐患,而且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这就一方面需要民资的理性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为民间资本创造条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资本的活跃,则国民经济充满活力。
  调整结构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尽管我们喊了十几年,但依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投资消费结构都存在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的强烈要求。金融危机下,保增长、保就业目标优先,在某种意义上使结构调整的进程放缓,但倒逼机制下又面临新的机遇,比如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减排的国际承诺,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体现一种价值取向,更包含了一种增长伦理。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调整结构,发展和培育新的战略性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等,改变传统的缺乏环境成本考量的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抓好重点人群的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实质性地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推动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变量。回应诸如“国进民退”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导社会预期,同样是一个要紧的工作。
  应该说,只要我们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握好调控力度和节奏,同时保持调控手段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就一定会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下自如应对,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9年第十二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