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这是薛涌新书《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的一个小章节,内容颇合我意,抒我所不能,读得畅快。

 

薛涌近来出书神速,半年不到,就见到《一岁就上常青藤》,《仇富》,和这本《北大批判》。第一本我随意翻了几页,第二本没读下去,较为专业的一些经济学术语阻碍我的阅读,失了兴趣,对薛涌略为失望。柳暗花明,这一本却令人眼睛一亮。

 

在上一篇文章,我谈到目前的英语教学讲求实用,缺乏语言艺术的陶染。文字艺术的熏陶,看似无用,却是语言学习的精髓,反而利于掌握语言。我看到的,只是英语学习这种微观的层面。而薛涌从更广的视角做了透彻分析。

 

文学,可以提高一个人empathy的能力,既“移情”,指的是能进入到他人的内心,这种感受能力通常不需要和相关的人进行沟通。在管理上,我觉得自己得益于文学阅读。我可以不经过和他人进行谈话或深入沟通,便能大致了解人的心思,预期人的行为。我通过对这类人的背景,心理和思维模式的了解,来进行先觉判断。文学作品里很多同一类型人物,感觉就在身边,栩栩如生。

 

薛涌说,美国企业的总裁,拿MBA的确是不少,但本科大多读的是文学,历史,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我读的英国文学,属于此列,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可惜读得发昏,过于钟情此“无用”专业,不愿中途改换门庭,苦熬个MBA,只能在商界艰难度日了。

 

薛涌说,“大学,打造的应该是人的人生框架,而不是职业框架。” 太多的热门专业,只产生了一个个职业工具,没有活生生的完善的人。联想到自己,正是在大学里读了几本不着边际的书,奠定了目前的心态,收放自如,还真不枉读了大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