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庞兹骗局”早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行骗的代名词。
然而,庞兹骗局的开始绝对不是为了行骗,这一点或许与那些从一开始就精心设计骗局引诱那些不知情者上钩的骗子不同。当初庞兹的确发现了一个可以进行无风险套利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国际回邮代金券”。
1906年,为了减少各国不同的邮政规则所带来的混乱,使跨国间的邮政服务更加使得与顺畅,万国邮政联盟在意大利的罗马召开 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上决定建立一个国际邮政兑换体系,这个体系通过国际回邮代金券来解决跨国邮政中邮票的使用问题。这种国际回邮代金券可以在任何一个属于万国邮政联盟的国家的邮局里兑换成邮票。
当时为了确保这一系统不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从购买和兑换代金券的过程中牟利,万国邮政联盟特地制定了各国货币和回购代金券之间的汇率。然而,事与愿违,正是这一规定让稍通汇率知识的、精明的庞兹从中发现了牟利的机会。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使得各国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并对回邮代金券体系造成了影响,而由于战争万国邮政联盟也无暇对当初的规则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使庞兹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套利机会:比如,当初规定的意大利里拉与美元的比价是5︰1,战后这一比价却变成了20︰1。即由于意大利里拉的贬值,用1美元在意大利可以购买约66个国际回邮代金券,而同样的1美元在美国仅仅只能购买20个这样的代金券。庞兹简单的一算,在罗马用1个美元购买的国际回邮代金券,拿到美国的波士顿价值3.3美元,利润率高达230%。事实很清楚的表明,如果从货币贬值的国家买进大量的国际回邮代金券,再把它们换成邮票,然后到那些货币坚挺的国家去兑换成现金,将是一本万利的无风险的好买卖。
庞兹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他仿佛已经看到一座金山在向他发出闪闪的、诱人的金光。于是,他决定立即行动。
事实上,庞兹所设想的这种利用国际回邮代金券进行外汇套利的模式存在一个致命的、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代金券可以换成邮票,但是邮票却无法直接换成现金,而只能通过人们购买邮票来间接的实现套利,而邮票的消耗,即使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代金券的量也无法满足大量套利的需要,据说,当时在整个纽约也就只有2.7万张代金券(价值约1400美元)。这样一来,即使能套利,其规模也很小,没有实际套利的价值。但庞兹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注意到了,但是,他已经决定从这里出发去挖掘他的财富了,这从他后来决定投资房地产、介入国际航运业、控股银行等行动中我们或许看出一些端倪来。他是希望通过实业(或/金融)投资来安全的落地。但他显然并没有成功,因为时间已经不站在他这一边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当时的庞兹却开始了他的实实在在计划。
首先,一贫如洗的他要找到计划启动的种子资金呢?而且,要做就做大的,这种生意做小了没有任何意义。但这给不倒巧舌如簧的庞兹。他开始游说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的人,他热情洋溢的向这些潜在的投资者描绘了美丽的前景,他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把自己的金钱投入到他这个项目当中,他们可以在45天之内获得高达50%的投资回报。
终于,一些憧憬在他所描绘的美好前景中的一些人向他进行投资,真实人们心里还有一些戒备之心,开始时只是10美元、50美元、100美元的少量的向庞兹进行投资。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把这种行为更多的看作是一种赌博,因此投入不多,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显然,庞兹对人们的心理还是非常了解的(所有骗局的行骗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是非常的了解的,这也是他们行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他知道,一旦这些行为获得了预期中的回报,他们就会主动的掏出更多的钱给他。
于是,金融史上最为著名的“庞兹骗局”就正式开始,并一步进入高潮了:第一批投资者很快就拿到他们的投资回报,因此,这些在在惊鄂之余,大部分人都成了庞兹的回头客,而这些回头客又都成了庞兹的义务推销员与活广告,于是就如同滚雪球一样,庞兹的客户群越来越大,“从警察局官员到汽车司机,从汽车司机到乘客,从小店主到餐馆服务员,再到用餐者和用餐者一家人”,每个人都在向其他人传播迅速致富的故事。很快,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无风险暴利”的狂热和激情之中。
其实,这样的情形,我们在国内的A股市场上也多次看到过,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到唐万新兄弟的新疆德隆;从无锡的沈太福,到浙江东阳的吴文英……我们都可以看到其影子与魂灵。
然而,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的“你不可能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所有的骗局最终都将结束并遭到清算。庞兹最终也把自己给弄到了监狱里去了。
金融史一再的告诉我们,超级收益必然伴随着超级风险,投资者对利润的追求,什么时候都应该记住的一句话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就是庞兹骗局所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然而,这样的事情,100年前如此,10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相信,以后的100年当中,还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