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说,在中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指出:滥下论文指示,导致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等种种乱象。他的研究表明,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具体而言,全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教师、约100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0万科学研究人员、500万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国企工程技术人员、70万农业技术人员、360万以上卫生行业技术人员有论文发表需求,合计超过1180万人。排除部分人员非每年必须发表因素,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有发表需求,却注定没有机会。这数百万人中,相当比例迫于毕业、评职称期限临近,具有刚性的论文发表需求,只能求助于网上或网下的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学术期刊解决。据此,沈阳教授说,明知期刊容量有限,全国大大小小的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为何还要给学生、科研人员、公务员甚至普通职员下达严苛的论文发表指标?
在我看来,沈教授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在大大小小的高校和科研部门中从事高级研究工作的人,如果一篇论文也没有,凭什么占着那个位置上?当然,高校的研究生未必需要论文才能毕业。这在国际上也是常理。但是,粗略看一下国内的学术刊物就知道,大部分文章水平很低。国外的研究生虽然未必发表过什么东西,但自己的毕业论文或者学期论文也比我们这些“学术”期刊中主流文章的水平高。写不出能在这样的期刊中发表的水平,应该拿博士学位吗?
我这里不妨把沈教授没有说的另一半话说出来。因为这一半更重要。假论文横行,是高校盲目扩张的结果。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当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造就的就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铜滥铁。如今的高校扩张,和当年亩产万斤粮、大炼钢铁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最后的产品,当然也就是假论文了。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学术体制和论文出版制度非常严密,周期也很慢。比如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经常是一个学者多年研究的果实(其中还可能包括长期的实地调研)。这一点,你从论文底下的致谢中就能看出来。就是这么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发表也非常困难。比如我所在的历史领域,哪怕你的论文非常有原创性,完全符合发表水平,一般审稿的最短时间也是半年。这期间,人家要找三位匿名审稿人阅读。这三位学者,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很少能按时完成审读,拖拉一两年也是常理。如果有幸通过审查,你还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不修改的地方也经常需要解释。交上稿子后,再等一年半载才能发表。所以,一篇上好的论文,如果在提交后一两年内能发表,已经是非常顺利的了。
只有这么慢,才能保证质量。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学术刊物基本都是这样的制度。越有名望的越严格。大家都照这个规矩办,垃圾论文的生产就受到了限制。因为学术界人手就这么几个,就是大家都去当审稿人,能审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在这种限制中,就不可能一夜之间博士课程遍地开花。
中国的高级学位也许是需要发展的。但是,学术进步是个非常缓慢的积累过程,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的。中国经济起飞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靠资本的推动。这种对投资的迷信,也被搬到学术和教育界来。上面一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下面就群起而哄之,纷纷盖高楼、立博士点、向纳税人要钱。殊不知,有钱很容易,凑够人手则难。你一夜之间可以从国家要来几百万的拨款,却不能同时多造出一个甲骨文专家。高级学位只能慢慢等待人才的成长、渐进地发展。在目前这种对高学位投资过度的情况下,造假是必然的。治理的方式,是砍掉大部分博士课程,严格整顿硕士课程,缩减需要发表论文的人的数量。但是,对于那些从事高级研究的人,则不仅要提出发表的要求,而且还要提出高质量发表的要求。否则,中国的学术就毫无前途。
假论文横行并非仅是指标之过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