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酒企业之道:用长期发展来指导短期赚钱


  有个人讽刺于丹的荒谬,搞了一批于丹独有风格的乱解《论语》章句。其中有解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说是“一个人要是没有远视眼的忧虑,必然会有近视眼的担忧”。尽管比于丹还荒谬,但妙就妙在,从医学角度看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当然,我们是不会被误导的,因为我们明知道这个作者是在“恶搞”,而不是于丹正经八百地“正搞”《论语》。如果我们搞个“《论语》管理心得”,那这句话完全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企业如果缺乏长期规划,其短期效益的取得未必能够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影响,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发展的包袱。

  我有个朋友,在企业管理方面很有些能力,本意是开个咨询公司要做企业的生意的,但头三脚不那么容易踢开,就先发挥学校教育方面的特长,做起教育培训来。按他的设想,由于是给家长讲的,而这些家长多是企业界人士,也算是和管理咨询的目标群体接触的好机会。但问题很快出来了,这些企业界人士只是把他当成教育专家,而不是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印象上的转型实在有点难度。并不是没有长远的目标,缺的是为这个目标进行可行的规划。现在塑造的知名度反而与目标背道而驰,成为个人品牌的认知障碍了。

  不客气地说,我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尽管我下很大功夫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但我研究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怎么从这些哲学思想里吸取营养并用于企业管理中去。所以,尽管我出《论语新裁》这样很学术的专著,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论语》能够给我们的企业管理启示。我的目标和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一致的,这样的路子永远走不偏。

  很多中小酒企业并不是缺乏长期目标,而是缺乏针对这个目标的战略规划,往往把目标束之高阁,实际做的是违背这个目标的事情。有个散酒企业想做自己的品牌酒,起名叫“汉窖”,意思跟“国窖”拼一拼。“汉窖”这个名字很高明的,比“国窖”更能够从字面意义上代表中国文化。“汉窖”深知这一优势,把“汉文化”作为核心概念来推是非常切题的应有之义,但在品牌设计上却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把“汉文化”狭隘为“汉朝文化”,对汉武帝、萧何之类深入研究,并欲取其思想精髓作为“汉窖”的品牌概念。然而“汉文化”绝对不可以和“汉朝文化”等而视之,可以想象,在“汉朝文化”方面做得越成功,就必然离“汉文化”这个大概念越偏离,想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是行不通的。“汉窖”还有主打国际市场打算,但这么做反而不容易引起外国人即便是海外华人的认同,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这个国度概念的古代王朝是唐朝而不是汉朝,如此,“汉窖”倒不如一开始就做“唐窖”来得准确。

  前几天有位四川的朋友和我交流,他手上有个“中庸”的酒品牌,但他以为自己的企业实力不足以驾御这个品牌,所以有寻求合作的计划。我觉得他在整个品牌把握上就比较得当,他说:“我应得利润的50%会捐赠出去支持孔学研究。”这个做法确实是孔学研究的幸事,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中庸酒”品牌形象的有力手段。这就是远虑,并且能够用远虑的目标来指导当前的企业行为,这才是解决企业“长期发展”和“短期赚钱”的基本思路。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