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学术腐败须狠下“猛药”!


遏制学术腐败须痛下决心、狠下“猛药”!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比如,学术剽窃、论文抄袭,一稿多投,伪造谎报研究成果,编造虚假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学术贿赂,文凭的钱权交易,学位论文他人代劳等等。这种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腐败。与官场腐败一样,学术腐败也大有成为我们社会的痼疾的趋势。学术腐败像治理官场腐败一样,接到举报并不难,难的是真正把举报当成一回事儿。2009年则成为我国学术反腐的重要一年,从贺海波科研造假到某些博导学术不端,从大学校长院士论文剽窃到年轻的副市长文章抄袭等等,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此些事件留给国人的反思却是沉痛而又长远的。

学术腐败行为不仅败坏了学术风气、导致学术道德水平滑坡,而且像癌细胞一样,侵蚀着科学和教育的肌体,吞噬者着知识分子的灵魂,蚕食着构建创新型国家大厦的根基。原本,实事求是是科学的基本准则,诚实有信是高校的共同校训,惩治学术腐败是有关主管部门的应有职责。那么,学术腐败行为为何总是屡禁不止且大有升温之势呢?

其一,利欲熏心的观念作祟。教师不象企业家,功败垂成全看创造出来的产品的多少和价值的多少,也不象风云仕途的官员,他不可能动用自己的权利来堆积一些所谓的政绩。他们唯一感到自豪与欣慰的就是写了几篇文章,出了几本书,以证实自己的成果和存在的价值。但真正能够行笔流水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理论创新、成果不断的又有几人?于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诸如此类观念的潜移默化就成为了他们首选的法宝。说白一点,就是个人功利主义所导致的行为出轨

其二,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合理,滋养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高校考核教师的标准不外乎是科研进款核心期刊论文,总之是要教授多出成果,为学校某一领域提升学术影响力。再则很多教师要评职称,不出成果怎行。于是他们过多地奔波于全国各地学术场所,没有剩下多少时间来做点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多授课,或者多与学生们交流。科研管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操之过急、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才是诱发学术不端的根源。比如中学教师评职称,评价的唯一依据就是证书的多少,就是论文发表了多少,其它的一概不管,也不问。如此,平常本来就来去匆忙的教师如何能够不东借西凑地堆积文字、妄称理论?

其三,学术委员会无所作为,形同虚设。近年来,不少研究型大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但相当一部分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大学的自我保护主义。学术违规现象一经举报,有的高校就想遮掩,因为这牵涉到学校的声誉、学科评估、其他教师的利益等。所以,一些高校领导往往希望内部解决此类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一来,学术规范委员会就难有作为。而地方所谓的学术委员会,也往往都是通过关系直接指定的,其学术含量与学术究竟如何而无人问津,即便是有人抄袭或者作假,他们往往也很难看得出来,于是蒙混过关的心理就滋长了诸多教师学术造假的行为。

其四,学者操守不洁,学术队伍亟待整顿。明初有位叫做宋濂的学者说: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反观今天我们的一些学者,为学的目的离古人的标准也太远太远,在他们身上,讲什么心正身修,讲什么俯仰无愧,简直是与虎谋皮。记得笔者的一位女性朋友在考某高校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找到她报考专业的教授咨询考试事宜,但该位教授却出言不恭、多有淫秽挑逗之辞,声称只要你懂得勇于献身,考试不考试都可以把你录取的。朋友鄙而弃之,报考了别的大学。难怪大学里流传着教授教授,白天教授、晚上野兽的说法。既然当今的学者已经沦落到了如此的地步,抄袭、造假又算得了什么呢?!

由此看来,教授的学术腐败事件并非偶然,而是众多因素滋养的结果。因此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不下“猛药”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取得成效的。但愿有关主管部门能够痛下决心,坚决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让学术腐败的丑闻不再上演。

(李吉明201016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