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昨天(4日)下午在参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韶关组的分组讨论时,两次谈到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干部的知识也要转型升级。我们过去不少地方干部靠喝酒靠联络感情来招商引资,现在招商引资要用商业语言,这就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01月05日 广州日报)
汪洋的这番话,可谓说到了点子上,不仅仅是针对招商而已,而且谈到了干部的学风问题,直指当前官场之积蔽,可谓长远而深刻。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地方的禁酒令,最后几乎都是无果而终。不过,很多禁酒令中都会列出一些特殊条款,比如招商是可以喝酒的,陪同上级检查也是可以喝酒的,如此云云。
喝酒一直是政府机关的最大弊病,不仅喝坏了身体,更是喝坏了党风,每年公款消费在酒上的开支惊人,一些“雷官雷语雷行”也在酒后疯狂上演。
可是中国又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酒桌上的推杯问盏已然成了一种顽固的习俗,成了一种人际交往、联络感情的纽带。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甚至成了一种豪爽的标志,而能不能喝酒俨然就是干部能力的一大体现,所谓“酒精(久经)考验”的干部就是如此。
有的干部没什么文化,没读多少书,更没有多少能力,可如果能够在酒桌上表现不俗,这同样也会青云直上,在政坛上也能出类拔萃。而他们最大的收获,就在于通过酒桌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当然是包括领导,所谓酒品见人品,大抵就是如此。
其实,酒桌上的朋友不过是一种酒肉朋友,更多的是一种利用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发泄和放松,恰恰是在掩盖知识的严重匮乏。而真正的朋友却在一种意会相通,相互之间的一种欣赏、一种沟通,这其实就是知识的魅力,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山知音”,一种弥久的真挚感情。
所以,你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朋友,不可能天天在酒中泡着,而是在交流和欣赏中泡着,他们泡的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生的感悟,而这才是最高境界。
在当前,商人之间也好,官商之间也好,缺乏的正是一种心意相通和相互欣赏,很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或政绩,或暴利,剩下的不过是金钱的铜臭和生活的奢华,如此而已。所以,酒也许是他们最好的催化剂,这也许就是喝酒招商的一种本性吧。
所以,从汪洋这番话的深处去分析,正是反映了当今官场的几大陋习和潜规则:一些地方官员喝酒成风,享乐成风,会学不如会玩,会干事不如会喝酒,如此等等。这才是我们真正深思的地方。(责编:徐连欣)